Site icon About 24/7

並非所有病毒都有害,有些能以毒攻毒殺死更危險的病毒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許多病毒會使人生病,可能是輕微小感冒,也可能是嚴重的疾病如愛滋病、武漢肺炎等,但德國知名病毒學家卡琳‧莫林(Karin Mölling)教授強調:病毒對地球生物的正面意義遠勝於恐懼及疾病。並非全部病毒都有「毒」,有些病毒實際上可以殺死細菌,另一些則可以幫助人體抵抗更危險的病毒。就像益生菌,我們體內也有許多「有益的病毒」。

病毒在地球幾乎無所不在且數量龐大,無論生物體內、空氣、泥土還是大海都有病毒蹤跡,地球全部病毒的數量肯定比整個宇宙的星球還多。

病毒可能是生命的起源?

病毒是生命的起源嗎?多數科學家認為細菌才是生命的起源,因為病毒根本無法獨力完成自身生命週期,所以談不上是完整生命體。但仍有科學家認為目前地球病毒不能自行繁衍後代,並不能證明數億年前的病毒也是如此,他們堅信病毒有可能才是地球生命的源頭。

人類 DNA 一半源自病毒

2001 年「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人類基因組解碼成果,令人訝異的是,人類的遺傳物質 DNA 竟有 50% 是由類似病毒的基因序列組成。不僅人類,地球所有生物的 DNA 都有不同比例源自病毒。

病毒和宿主的多元關係

不同種類的病毒與宿主的關係​​天差地別,有些關係中,病毒會徹底毀滅宿主細胞;但也有許多兩者和平共處互利共生的關係。有的病毒可在宿主細胞低調生存,並隨著宿主細胞的細胞分裂複製,它們不會在此過程傷害宿主細胞。有時候,病毒會將自己的 DNA 嵌入宿主 DNA,隱身起來伺機而動。

當病毒 DNA 整合入宿主 DNA,將隨著宿主細胞的分裂而代代相傳至新生細胞中,此過程稱為「內生化」(endogenization)。內生化可能就是造成人類基因組含如此高比例病毒 DNA 編碼的原因。莫林教授指出:人們無須為此感到恐懼,病毒在生物基因組成引起的變化,是生命「進化的引擎」(The engine of evolution)。

有益的病毒「噬菌體」

有一類病毒稱為噬菌體,顧名思義能感染並破壞細菌。人體噬菌體主要存在於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充滿細菌群落的黏膜,這些噬菌體具抑制細菌生長並保護人體免於壞菌危害的角色。

噬菌體可當作抗生素的替代品,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感染,最近英國有位 17 歲少女因遺傳性疾病接受肺臟移植,術後因體內細菌有抗藥性發生嚴重感染瀕臨死亡,最後便是接受噬菌體療法,才成功將她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相較於早期治療用的噬菌體來源是污水、甚至患者體液,如今噬菌體是經過基因工程改造,測試對目標細菌有作用後才將最有效的噬菌體株純化至有效濃度,然後儲存起來。治療時能口服或施用於傷口、細菌感染處,靜脈注射噬菌體的臨床試驗還在進行。

病毒對於免疫系統的重要性

幼年感染病毒對促進免疫系統健全發育十分重要,因為此時是免疫力發展的重要時期,若未獲得適當的病原刺激,日後接觸細菌、病毒即容易感染。另外,持續少量病毒刺激免疫系統,能使免疫系統處在低活化狀態,當較大量病毒來襲時才能從容以對。

此外,當病毒感染細胞後,為了避免其他病毒競爭,會捍衛宿主細胞不讓其他病毒入侵或摧毀它們,這種特性正可以保護我們免遭受更多病原侵害。

結語

恐懼是人們對未知事物過度擔憂的結果。由於病毒、細菌這類潛在威脅肉眼無法辨識,當疫情失控爆發後,因恐懼感產生的集體恐慌行為反而造成社會、經濟更多難題。所謂「心安就能平安」,尤其當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知識愈來愈充足,人們將能更理性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生活。

(首圖來源:pixab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