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亞馬遜 IPO 20 週年:市值 4,600 億美元的巨擘是如何養成的?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上月底,亞馬遜 CEO 貝佐斯距離世界首富只差 50 美元的新聞在網路上洗版,人們驚歎之餘也不禁好奇,這家捧出了準世界首富的企業,或者說準世界首富打造的企業,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相比一眾擁有百年歷史的全球企業,亞馬遜顯得格外年輕,不到 21 歲,而 15 日正好是亞馬遜 IPO 的 20 週年紀念日。20 年間,亞馬遜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迅速進化成科技巨擘,股價也從不到 2 美元飆升到週五(5/12)收盤時的 961.35 美元。貝佐斯是如何帶領亞馬遜完成這一壯舉的?下面就帶大家來簡單回顧一下:

巨擘的誕生

亞馬遜成立於 1995 年。當時貝佐斯的目標是把亞馬遜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網路書店。貝佐斯認為書是最常見的商品之一,而且標準化程度高,市場又十分廣闊,這給了他十足的信心。但對創業者來說,光有信心不夠,執行力十分重要。亞馬遜成立之後,採取以虧損換市場份額的策略,迅速搶佔大片市場。

亞馬遜成立不到兩年時間後的 1997 年 5 月 15 日,亞馬遜成功上市了,代碼為 AMZN,估值 4.38 億美元。儘管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並非了不起的數字,但當時已是天價了。亞馬遜 CFO 在紐交所敲鐘時,重申「世界上最大的書店」這命題,為此還吃上官司。但彼時貝佐斯恐怕已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店」沒多少興趣了,他的心裡裝著更大的世界。

從最大的書店到最大的網路零售商

貝佐斯認為,網路零售的優勢在提供實體商店無法提供的豐富品類。因此,亞馬遜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向其他商品擴張。在擴張的道路上,亞馬遜始終堅持低價、無限選擇和購物者體驗三位一體的原則。對此,貝佐斯說出了自己的考量: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 10 年裡,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在接下來 10 年裡,什麼是不變的?』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在亞馬遜零售業務中,我們知道消費者想要更低價的產品,10 年後仍然如此。他們想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選擇……」

1998 年 6 月,亞馬遜音樂商店正式上線,這是亞馬遜成為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亞馬遜音樂商店上線後僅一季,銷售額就超過 CDnow,成了當時最大的網路音樂產品零售商。

到 2000 年,亞馬遜正式從全球最大的書店到升級成最大的網路零售商。

為了更好地賣貨

為了更精準掌握消費者的喜好,1999 年亞馬遜以 2.5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網路流量分析公司 Alexa。

此外,亞馬遜還於 2015 年推出 Prime 會員服務。據了解,用戶只需每年支付 79 美元即可成為 Prime 會員,享受亞馬遜不受限制的特快遞服務。為了賣貨,亞馬遜又把自己弄成一家快遞公司。

2012 年 3 月 20 日,亞馬遜以 7.75 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機器人製造商 Kiva,率先落子人工智慧領域。亞馬遜雖然涉足眾多領域,但並非盲目投入,而是始終圍繞著零售業務為核心。亞馬遜收購 Kiva 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銷售旺季的倉儲物流問題,Kiva 開發的機器人能整理倉庫,移動裝滿貨物的貨架,大大提升亞馬遜倉庫網路的運轉速度。

2016 年年底,亞馬遜更實驗性推出了 Amazon Go 無人超市,讓消費者體驗「拿了就走」的快感。

(Source:Amazon Go

和企業做生意

在零售市場大獲成功後,亞馬遜又把目光瞄準企業客戶。2006 年亞馬遜正式推出 Amazon Web Services,進軍雲端服務市場,幫助其他公司利用亞馬遜資料中心的裝置執行網路應用。AWS 推出後並沒有立刻取得強烈迴響,直到 2010 年才逐漸得到關注。10 年後的今天,在雲端服務領域,亞馬遜早已把 Google 和微軟遠遠甩在身後。據了解,就在前兩天的 Build 2017 大會上,微軟高層還花了數小時大談特談如何超越亞馬遜。

不僅賣產品,還要做產品

2007 年,亞馬遜正式推出第一代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這是亞馬遜迄今為止最為大眾熟悉的產品。在 Kindle 閱讀器上,用戶可以透過無線網路下載和閱讀電子書,擁有紙書般的閱讀體驗。Kindle 一推出便大受歡迎,如今已成了全球最成功的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 大獲成功後,亞馬遜又如法炮製,先後推出 Fire 平板電腦、電視盒、智慧手機及 Echo 智慧音響系列產品,市場迴響不一。

(Source:Flickr/Giorgio Minguzzi CC BY 2.0)

創新永無止境

亞馬遜過去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這個科技巨擘並沒有就此滿足。如今,它仍然不斷把創新的觸角伸向各領域。我們無法預測,亞馬遜未來將涉足哪些領域,但可肯定是,這家神奇的企業將不斷帶給我們更多驚喜,而我們只需要期待下一個 20 年。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