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只要 5cc 的血即可測出上百種生物數據,北醫結合學校資源打造精準檢測平台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對於腫瘤科醫師來說,最難啟齒卻往往還是得說的那句話就是:「對不起,我們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也因此,當衛福部鬆綁細胞治療法規,早把癌症治療訂立為研發重點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上下都動了起來,準備申請新療法,還重新裝潢化療門診區,新設了一間「細胞治療室」。

《特管辦法》通過後,北醫計劃陸續送件申請,這包括與生技廠商合作的膝關節再生,以及應用於醫美的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修復皮膚;同時間也在洽談投資新創生技團隊,由北醫主導發展更多衍生公司。

而截至 3 月中,北醫附醫已向醫事司申請用 NK(自然殺手)細胞治療第 4 期實體癌、脂肪幹細胞治療乳房缺陷,軟骨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纖維母細胞治療困難性傷口等 4 件適用《特管辦法》的細胞治療計畫。

推廣細胞療法落實至常規治療

NK 細胞是免疫細胞的一種,和 T 細胞不同,不需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免疫刺激,即可針對癌細胞進行非專一性的攻擊。

因此只要將血液中的 NK 細胞分離出來,並加入特定細胞激素,經由十餘天的培養,便可使 NK 細胞大量增生和活化,經由一般點滴方式注射回人體,就可用以抑制腫瘤的增大或癌細胞擴散。相較於固態性腫瘤,NK 療法對血液性腫瘤療效較為顯著。

北醫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見首圖)解釋,NK 療法在國外應用已十分普遍,關鍵在於要能依據病患需求與細胞特性,找到對的業者以最妥適的萃取與擴增技術培養細胞,醫師則負責把關和整合療法。

因此北醫結合學校與醫院資源,建立了一個「精準醫療免疫監測平台」,來確保打進病患體內的細胞品質。

為什麼要講究精準檢測?李冠德表示,免疫細胞在體外培養擴增得再多再濃,單位還是以奈克 / 毫升(ng/ml,1 奈克等於十分之一億公克)計算,加上不是每個業者都講究運送過程,往往在實驗室養出來活性有 8、90%,送到病人身邊時,細胞已死了一大半。

李冠德透露,曾有外部實驗室來兜售其技術,宣稱培養出來的細胞活性有80%,但經檢測,只有 20%,表示廣告不實、技術不到位。

過去也曾試過把細胞送到日本培養,剛做出來的品質的確相當好,但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台灣病人身邊,也要 8 個小時,活性只剩一半,所以對病人最好的做法,還是在台灣自己培養細胞。

因此北醫便在學校的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內,建立一間 GTP 等級的免疫監測核心實驗室,只要抽 5cc 的血,就可以立刻檢測上百項生物數據。

促開放中高效能及異體細胞治療

為病人施打前,會先檢測一次確定品質,打進體內後,經過 14 天或 28 天再追蹤檢查,確認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有沒有作用,以實際數據與標準化流程追蹤,並適時調整療法。他表示,細胞活性攸關療效,大部分醫院和診所都沒辦法立刻做檢測。

細胞療法所費不貲,估算下來,一套療程接近台幣百萬元。李冠德坦言,病人可能會發現同樣的做法,去日本或中國做都更便宜,但這對北醫來說已是成本價,主要是因為台灣沒有自己的細胞治療產業鏈,什麼都要靠進口,癌細胞的養成時間長,試劑耗材用量大,價格才會居高不下,「我們希望推廣讓細胞治療落實到常規治療,費用才能壓低」。

對重症病人來說,時間決定一切,李冠德期許政府效能要趕快配合上,加快開放中高效能及異體細胞治療,否則一拖又落後國際。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