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可怕記憶揮之不去?科學家發現大腦中導致恐懼記憶重現的關鍵神經元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大腦幫助我們記得許多事情,但有些時候,一些不希望想起的回憶會在錯誤的時間出現,這種制約反應中的現象被稱為自發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過去科學家並還不清楚它為什麼會發生,但近日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似乎是關鍵所在,團隊認為這將能為如何治療焦慮、恐慌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提出新的見解。

在這項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中,團隊發現了與恐懼記憶對人造成影響相關的「削弱神經元」(extinction neurons),當神經元活動時,能夠抑制人們回想起可怕的記憶,但同樣不活動時也會讓可怕的記憶回歸。

研究資深作者、神經科學副教授 Michael Drew 表示,原始恐懼經常重現,但我們目前對這些機制知之甚少,「這些類型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焦慮和 PTSD 相關疾病背後的潛在原因,也可以協助我們了解潛在的治療方法」。

過去科學家多數認為「恐懼」情緒與杏仁核相關聯,但在這項研究中,團隊發現與恐懼相關的腦細胞卻是隱藏在海馬體內。海馬體在記憶和空間導航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面對恐懼上,他們則是會將可怕的記憶與發生的地方聯繫起來。

這個發現也有助於解釋「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為何有時候會失去作用。

所謂的暴露療法,是一種普遍被用於治療與恐懼相關的疾病,像是如果有人因為曾被蜘蛛咬過而變得害怕蜘蛛,治療者便會讓無害的蜘蛛爬到患者身上來進行暴露治療,科學家認為暴露療法能促進全新的安全記憶的形成,進而超越原始存在的恐懼記憶,而由於這種效果,安全記憶又被稱為「削弱記憶」。

但有些時候,暴露療法仍會失去作用,Drew 解釋,這是因為削弱記憶並不真的「削弱」,它並不會消除原始的恐懼記憶,只是創造一種能夠抑制或與原有記憶競爭的新記憶而已。「我們的研究顯示,海馬體產生了恐懼和削弱的記憶痕跡,這些痕跡之間的競爭決定了恐懼被表達或抑制。」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將老鼠置於獨特的盒子中,並且用無害的震動引發恐懼。在那之後,只要老鼠在盒子裡便會表現出恐懼行為,直到反覆接觸盒子而沒有發生震動,削弱記憶形成,老鼠便不再害怕。

透過運用光遺傳學工具來開啟、關閉神經元,科學家現在可以人為刺激恐懼或抑制記憶。有鑑於此,團隊認為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暴露治療的頻率和時間,同時也可以探索藥物開發的新途徑。

「人為地抑制削弱神經元會導致恐懼復發,而刺激它們則可以預防這點,這些實驗揭露了抑制恐懼並預防復發的潛在途徑。」

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

(首圖來源:pixab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