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因禍得福?研究發現早年切除闌尾,巴金森氏症發病風險降低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巴金森氏症的病源可能不在大腦,而是腸道最邊緣、過去被認為沒什麼作用的小器官:闌尾。研究人員分析瑞典國家健康數據庫近 160 萬人的醫療紀錄,發現早年動過闌尾切除手術的人,晚年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大幅降低 19%~25 %。

闌尾(appendix)是一個與盲腸連接的空腔袋狀結構,容易發炎(闌尾炎)而需動刀切除,是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但如果它沒有爆裂或發炎引起劇烈腹痛,多數人不會察覺到這個器官的生息。那它在人體中有什麼生理功能?

據《scientificamerican》報導,胎兒(約 11 週大)的闌尾內會出現大量內分泌細胞,可生產各種生物胺和肽類激素(Peptide Hormones),有助於維持體內恆定機制(homeostatic mechanisms);發育早期階段,闌尾證明有淋巴器官功能,可協助 B 細胞變得更成熟,並產生一種稱為免疫球蛋白 A(Immunoglobulin A,IgA)的抗體。

另外根據日本研究人員 2014 年於《自然通訊》期刊發表的研究,闌尾不具消化功能,在成年人體內可能涉及免疫功能。

現在一項針對逾百萬人的大規模研究發現,闌尾可能還是巴金森氏症的起源地。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起因於中腦黑質細胞死亡,導致患者相關腦區的多巴胺化學物質分泌不足,最終會影響四肢協調性,症狀包括身體震顫、肌肉僵硬、動作失衡、說話/寫作困難等。

造成細胞死亡的原因可能與 α-突觸核蛋白組成路易氏體(有毒的蛋白質團塊)有關,而來自 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VARI)的科學家發表新論文,分析瑞典的國家健康數據庫,檢查自 1964 年以來近 170 萬人的醫療記錄,結果發現,早年切除闌尾的患者(55 萬 1,647 人),幾十年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了近 20%。

▲ 研究人員發現闌尾可能是巴金森氏症起源地。(Source: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論文第二個數據庫來自 PPMI 計畫中 849 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就醫紀錄,發現切除闌尾的患者,發病年齡比未切除闌尾的患者晚 3.6 年;論文第三個數據樣本採集了 48 名沒有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健康人闌尾檢體,發現闌尾這器官可容納大量誘發巴金森氏症的有毒蛋白質,說明闌尾很可能是個源頭,可以將有毒蛋白質散播到大腦。

但你也別因此馬上跑去找外科醫生說要切除闌尾。但研究人員強調,闌尾中的 α-突觸核蛋白不是巴金森氏症唯一致病原因,更多謎團在於有毒蛋白質如何累積、然後從闌尾離開擴散到大腦。

巴金森氏症本身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影響不到全球 1% 人口,雖然這項研究說源頭可能是闌尾,但也不排除腸胃道還有其他地方也藏有大量有毒蛋白質。科學家現在明顯知道的是,腸道與大腦之間有一條「溝通熱線」,三不五時就瞞著其他人交頭接耳。越來越多科學家投入破解兩者暗語的研究,希望解開更多未知的病兆。

新論文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