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找出在臉上作祟的壞菌,Skin Electric 皮膚檢測貼片把實驗室儀器縮小到手中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當你臉上冒出一顆大痘痘時,這到底是因為火氣大?皮膚太油?還是皮膚缺水呢?針對許多人在意的冒痘、粉刺、皺紋等各種皮膚問題,新創公司「Skin Electric」打算用小小一塊皮膚檢測貼片,為大家找出解答。而他們採取的方式或許會顛覆我們對皮膚問題的想像--那就是從皮膚上的「菌相」找起。

皮膚菌相理論:痘痘、皺紋滋生都因壞菌太猖狂

就如同人們的腸胃道裡住著各種好菌及壞菌,Skin Electric 執行長賴柏融說明,人們的皮膚上也住著好菌與壞菌,這些菌種在臉上形成的生態系,在醫學上稱作「皮膚微生物群系」(skin microbiome),而其中某些菌種,就是引發皮膚問題的兇手。

痘痘、粉刺、老人斑、皺紋等各種皮膚問題,都可以推定是某些菌種繁殖過盛,使得皮膚菌相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例如痘痘問題,就是由於一種叫「P ACNE」的壞菌寄宿在皮膚毛孔裡,它以油脂為食,並會代謝出毒素,當太多毒素進到人的身體,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就會冒痘。

那麼,假設我們隨時監控皮膚菌相,控制引發痘痘的「P ACNE」菌數量;甚至在「P ACNE」菌繁殖過盛、它代謝的毒素太多時,培養其他好菌來抑制「P ACNE」菌,是不是就能有效預防且解決痘痘問題?

這套皮膚菌相平衡理論,就是 Skin Electric 想要實際應用在每個人皮膚上的保養及治療方式。

用「電流」讓菌叢現蹤,開發出平價快速皮膚檢測貼片

不過,以現在的檢測方法,要測得一個人的皮膚菌相,需耗費許多時間與金錢。首先,必須對皮膚採樣,把樣本送回實驗室,再用精密儀器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找出菌種及數量。

檢測成本如此之高,導致皮膚菌相平衡理論難以普及應用。這就促使了 Skin Electric 團隊致力開發平價又快速的皮膚檢測裝置,他們的工作也從實驗室中的菌相研究,跨入硬體及應用開發領域。

他們發現,菌種在代謝產生發酵物質的過程中,會發出電流,而每一菌種的電流訊號特徵都不同,因此就能透過蒐集皮膚上的電流訊號,判讀菌種以及其數量。這即是 Skin Electric 皮膚檢測貼片的運作原理,一項結合生物醫學以及物聯的網軟硬整合產品。

▲ Skin Electric 的皮膚檢測貼片能夠偵測不同菌種產生的電流訊號,監控皮膚「菌相」,之後更可針對不同症狀使用保養品。(Source:科技新報)

台、美生醫工程團隊聯手,皮膚菌種研究連保養品大廠都搶著要

雖然原理看似簡單,但產品真正核心的價值在於難以超越的皮膚菌相研究成果。

催生 Skin Electric 的創辦人黃俊銘,是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長時間以來研究皮膚菌相。皮膚上的好菌及壞菌(微生物),就如同腸道的菌種一樣扮演重要角色,透過不同的臨床病例,黃俊銘與其團隊分離出大量皮膚中微生物來建立「皮膚益生菌銀行(Skin Probiotic Bank)」,因此儲存了大量的菌種資料庫,並可進行皮膚益生菌的比對。

而他所帶領的 Skin Electric 團隊,則是由台灣中央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組的碩、博士研究生,以及美國的研究團隊共同組成,光是研究人員就超過 30 人,在皮膚菌相領域形成一股龐大的研究能量。歷經長久的累積,Skin Electric 找出許多造成各類皮膚問題的菌種,以及菌種的電流訊號特徵。

同時,他們也研究出能使用什麼樣的益生質(學術名稱為「選擇性發酵碳元(selective fermentation inducers,SFIs),用以幫助好菌加速生長,抑制特定壞菌。執行長賴柏融解釋,就跟許多人會吃益生菌來培養腸胃道好菌,人們若是把益生質塗抹在皮膚上,也能幫助皮膚上的好菌生長。

益生質的應用潛力也被市場看好,目前 Skin Electric 擁有 12 項益生質專利,已經吸引好幾家國際知名美妝品牌找上他們,希望能取得專利授權,開發含有益生質的保養品。

把研究成果作成產品,Skin Electric 的一條龍研發事業

Skin Electric 皮膚檢測貼片仍在原型開發階段,預計要再 2 至 3 年才會上市,目標是希望皮膚檢測貼片成為家用、個人化的美容保養儀器。只要使用者定期測量皮膚菌相,Skin Electric 就能依菌相狀況,推薦適合使用的益生質,可以看作是量身打造的客製化保養品。

從菌種研究、皮膚檢測、保養品製造,再到保養品推薦的服務,都由 Skin Electric 一手掌握。團隊相信,皮膚菌相平衡理論很可能顛覆現有的保養品市場。

學術研究要怎麼跳脫論文報告和數據,怎麼讓數據能夠應用,怎麼跨入產品開發,甚至發展一套可以打入市場的商業模式,Skin Electric 結合研究成果和並開發應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模範。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