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曾為台灣癌症中居首的「沉默殺手」──肝癌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肝癌曾經長期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的首位(註 1),目前為全球死亡人數第三高之癌症!由於肝臟內部少有神經分布,因此當肝癌的腫瘤尚小之時,病患幾乎不會感到疼痛,非常容易忽略,因此有「沉默殺手」之稱。當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是晚期肝癌,已經很難治療且患者存活期短。肝癌不僅危害國人的生命健康,每年還消耗全民健保近百億元支出,真是勞民傷財。因此預防肝癌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是國家醫藥政策的重要議題。

肝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肝臟是人體運作不可缺乏的重要器官,不但負責生產許多血液中的蛋白質,也負責代謝有毒物質,並且將過剩的能量儲存起來,待能量不足時再將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提供正常身體功能運作所需養分。

血液裡的多種凝血因子,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第八、第十凝血因子等,就是由肝臟細胞合成後釋放至血液,當組織受損出血時,血液中的血小板與這些凝血因子會共同作用幫助止血。

食物、藥物成分裡都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而這些有毒物質最終需要藉由肝臟細胞內一連串酵素(如細胞色素 P450 酵素系統、麩胺基硫轉移酵素等)反應,首先會提高有毒物的水溶性(才容易排泄),再迅速以各種化學基加以修飾形成無毒的終端產物,最後以膽汁、尿液、汗的方式排出體外。

肝臟有如人體的「能量儲藏庫」,當食物的營養在胃腸道被消化吸收後會經由「肝門靜脈」先來到肝臟,若有多餘的糖分或脂肪酸時就可以肝醣及脂質的形式儲存在肝臟。而當血糖過低時,肝臟就會分解肝醣成為葡萄糖再釋放進入血液,以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

肝癌有何徵兆?

1. 疲勞

疲勞是身體發出警訊最直接的信號,因過於勞累而產生的疲勞感通常稍作休息後就會消除,如果休息之後疲勞仍不得緩解,並持續了一段時日那就應提高警覺了。

2. 經常不明原因出血

當肝功能減退時,凝血因子的合成亦隨之減少進而會導致牙齦出血、痔瘡出血、腸道出血等,而且會有出血不止的情形。

3. 食慾不振

肝臟與膽汁的分泌有關,而膽汁中的膽汁酸具有幫助脂肪消化與吸收的作用。當肝功能受損後無法分泌足夠的膽汁酸,此時腸道的消化吸收會受影響,導致腹脹進而影響食慾、產生噁心感。

4. 腹部腫大、下肢水腫

白蛋白(albumin),約占血液中蛋白質含量的 50%~60%,能維持血液的滲透壓,避免血液中的水分滲入組織中。而白蛋白是肝臟產生,當肝功能損傷白蛋白製造不足時血液的滲透壓下降,水分會由血管滲入組織中而造成腹部腫脹,下肢水腫。此外當腹水壓迫下肢靜脈時,會使靜脈血液回流受阻,亦可能引起下肢水腫的症狀。

那些因素可能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1. 長期服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

許多的研究結果已證實,黃麴毒素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花生或殼物在收穫或貯藏期間,若遇到潮濕溫暖的環境容易產生黃麴毒素,一旦產生就會長期存在食物中,不易受烹調高溫而分解破壞。黃麴毒素具有肝毒性也是一種致癌物質,大量的黃麴毒素會引起肝炎、肝出血及肝細胞壞死;有研究顯示,黃麴毒素在肝臟的代謝產物可能會造成「腫瘤抑制基因」(P53)突變,而使細胞生長失去控制,因此長期低劑量暴露黃麴毒素易導致肝癌。

2. 飲酒過量

喝進體內的酒精大部分(90%)會在肝臟代謝成為水和二氧化碳,而代謝過程的中間產物(乙醇、乙醛、乙酸)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因此長期飲酒習慣,會造成酒精性肝炎,而肝臟長期發炎造成損傷又無法正常修復後就逐漸形成「肝硬化」。而研究顯示,某些肝硬化的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肝癌。

3. 慢性 B 型肝炎和 C 型肝炎

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B 型肝炎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南亞與南非洲;而肝癌盛行地區與 B 型肝炎流行區域大致重疊。這顯示B型肝炎與肝癌有極大的相關性。此外,台灣約有 15%~20% 人口為 B 肝病毒帶原者,但肝癌患者之 B 肝病毒帶原率卻高達 80%,更突顯肝炎與肝癌的緊密關係。而非 B 肝病毒帶原之肝癌患者中,則有 60%~80% 為 C 肝病毒帶原者。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持續性發炎,長期下來會緩慢的損害肝臟,最終導致肝硬化進而造成肝癌。

4. 長期暴露於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

由於肝臟是人體解毒的重要器官,各式各樣吸(攝)入人體的化學物質,如四氯化碳、DDT、戴歐辛等,都需在肝臟進行酵素反應以利排出體外。解毒的過程中難免傷害肝臟細胞,長期的暴露有毒化學物質可能使肝臟細胞累積過多的基因突變而導致癌症。

如何預防肝癌發生?

1. 接種肝炎病毒疫苗

台灣自 1984 年開始全面施行 B 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實施新生兒 B 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後,兒童肝癌的發生大幅降低,此結果證明接種疫苗不僅阻止了 B 肝病毒的傳染,更能預防兒童肝癌症發生。預期再過二、三十年,國人成人肝癌發生率亦將顯著下降。

2. 積極治療慢性肝炎

紐約西奈山醫院的肝臟外科醫師麥倫‧施瓦爾茲(Myron Schwartz)博士表示,B 型肝炎患者體內病毒濃度越高,越可能發生肝癌。而研究顯示,慢性 B、C 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其體內的病毒量會明顯降低,進而降低其罹患肝癌的機會。

3. 定期檢查

由於初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待症狀出現再就醫時往往已延誤治療先機。因此肝癌的高風險族群(註 2),應該定期進行癌症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而「腹部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肝癌很有效的方法,而且超音波不具侵襲性又沒有放射線傷害,因此可以連續追蹤檢查。

肝臟就像一位默默付出的的員工,不計得失每天辛勤工作,為了身體的正常運作無怨無悔地扛起一件件苦差事。當您暴飲暴食時,它為您調節體內的血糖濃度;當您豪邁乾杯時,它為您將酒精排出體外;當您感冒發燒吃感冒藥退燒止咳時,它為您解除藥物的毒性。然而再盡責的員工總要有休息的時間,一般認為夜間睡眠時間(晚上 11 點至清晨 1 點)是肝臟修復的黃金時段,也許提早就寢讓您的肝臟休養生息,就是保護肝臟、預防肝癌上身最重要的方法了。

註 1: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資料,2016 年肺癌取代肝癌成為造成台灣死亡最多的癌症。
註 2: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包括:B 型肝炎帶原者,B、C 型肝炎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者以及肝硬化患者。

(首圖來源:pixab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