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日本藥廠通常擅於購買產品,而不是購併企業來擴大生存競爭力,但隨著國內市場隱憂浮現,現在日本藥廠也準備走出舒適圈,展開全球狩獵。生產合利他命等知名藥品的日本最大製藥公司武田表示,有意購併規模相當、專做罕見疾病藥物的愛爾蘭製藥公司沙爾(Shire),引發業界關注。兩家公司合併後市值高達 850 億美元,武田製藥規模將相當於拜耳(Bayer)與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成為全球製藥巨獸。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這幾年武田與日本其他製造公司安斯泰來、塩野義製藥購併一些小型藥廠,大部分是擁有一兩項產品的小型美國生物科技公司,但隨著日本人口老化,占藥物總支出 40% 的日本藥廠最大客戶日本政府健康系統面臨預算緊縮,日本政府正在刪減藥物支出,推動使用仿製藥並在每兩年與廠商議價時降低出價,使日本藥廠不得不透過購併尋找其他市場。
有分析師認為,愛爾蘭的沙爾出產的罕見神經疾病藥物價格昂貴,且主導美國市場,是很好的購買標的,但是該公司生產的專治血友病藥物,是 2016 年以 320 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司 Baxalta 獲得,吸引力不大。原本血友病藥物佔 Baxalta 利潤約 70%,自那時以來,拜耳、羅氏(Roche)和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也推出競爭藥物,沙爾在美國的市占率可能從 2017 年的 49% 下降到 2025 年的 23%。
上月武田收購消息一出,3 月股價下跌 14%,許多分析師不看好武田的購併策略,原因是負債累累的武田必須支應龐大的收購費用,且沙爾與武田產品領域不同,武田必須擴大專業領域,並銷售與武田既有專業不相容的產品。
但武田看上的是沙爾的後續實力,現在武田只有兩種處於後期臨床實驗具潛力的新藥,分別是登革熱疫苗與治療克隆氏症(Crohn)的藥物,而沙爾針對罕見疾病的後期臨床實驗藥物就超過 12 種。報導指出,日本企業很少雇用外籍高階經理人,通常都是日本人掌舵,但武田 2015 年開始僱用一名法國人當執行長,許多高階管理人員也都是外國人,或許是武田的管理策略不同於一般日本企業的原因之一。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