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東西掉到地上不衛生?科學家確認一種土壤細菌具抗抑鬱作用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老一輩的人常對小孩說「垃圾食、垃圾大」,這句話可不是口說無憑,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棲息在土壤的細菌被免疫細胞吸收後,確實能產生一種抗發炎、抗抑鬱的獨特脂肪酸;雖然不是說以後東西掉到地上都要撿起來吃,但「過度衛生」也可能因此減少小孩接觸到有益細菌,進而損害免疫系統發展。

當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時代、商業化都市後,我們越來越強調「良好的衛生習慣」,但現實數據告訴我們:近半世紀以來,生活在北美洲、歐洲等工業化國家的兒童,確診過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顯著提升;相較之下,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的青少年兒童,相關疾病確診概率處於穩定狀態。

英國科學家 David Strachan 發現此現象,於 1989 年率先提出具有爭議性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指童年時期若缺少接觸傳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腸道菌群、益生菌),反而會抑制免疫系統正常發展,進而導致過敏、哮喘發病率增加。

此一理論後來經研究人員稍加修正,應指當我們的生活習性從鄉村轉移到都市後,也失去了和某些特定微生物的接觸機會,而這些微生物原本有助於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抑制發炎反應。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教授 Christopher Lowry 對此議題發表過大量研究,其中一項研究表明,在農村長大的兒童,由於周遭充斥著帶有動物細菌的灰塵,長大後反而具有更強的免疫系統和抗壓力,並且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比都市中不養寵物的人低。

另一篇動物實驗研究則發現,將一種特定棲息於土壤中的細菌「牝牛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v​​accae)」注入囓齒動物體內時,會發揮彷彿抗抑鬱藥的作用,改變動物抑鬱行為,對大腦也能維持長久的抗發炎作用。

2016 年時,Christopher Lowry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牝牛分枝桿菌不僅可以預防小鼠在實驗中產生焦慮或恐懼感,還可能在小鼠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前就先起到預防保護作用,有如「壓力疫苗」一樣。

過去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牝牛分枝桿菌具備如此效力,現在 Christopher Lowry 團隊新研究終於找到了其中關鍵機轉:當細菌被免疫細胞吞噬後,會合成釋出一種新的脂肪酸(fatty acid),稱為「10(Z)-hexadecenoic acid」,然後與特定受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PPAR)結合,進而阻斷一系列發炎反應。

這項發現不只說明了來自地下土壤的細菌可能是好菌外,也可能有機會開發出預防壓力、創傷症候群等身心疾病的「壓力疫苗」。

更重要的是,牝牛分枝桿菌只是土壤中數百萬種菌株的其中一種,科學家才剛揭露冰山一角,或許未來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出淤泥而不染的好菌?新論文發表在《精神藥理學》(Psychopharmacology)雜誌。

(首圖來源:pixab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