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找不到勞工、替員工分擔無聊工作、比人腦速度更快更可靠的工作品質,都是企業主支持自動化、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理由,但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真的會提升整體經濟,造福人類嗎?瑞典經濟學家 Roger Josefsson 不以為然。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古典經濟成長理論學家勞勃梭羅提出生產力悖論,認為 IT 產業無處不在,但它對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卻微乎其微。任職於瑞典資料公司 Macrobond 的經濟學家 Roger Josefsson 在部落格中寫道,現在面臨的是「現代生產力的悖論」,過去 10~15 年生產力停滯一直是個問題,但幾個少數領域投資已經大幅成長,但是推動獲利與薪資成長的關鍵因素,勞動生產力卻沒有顯著提升。
Josefsson 根據 The Conference Board 發布的整體經濟資料庫以及歐盟的 KLEMS 資料庫發現,工業機器人數量快速增加,但是生產數字只有些微成長,勞動力對產出成長的貢獻也與金融危機之前差不多。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資通訊技術對美國 GDP 成長的貢獻率非常低,2016 年統計只有 6%,更糟糕的是全要素生產率,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甚至是負數。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成長率通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
Josefsson 認為,經濟附加價值成長的改善似乎單純是週期性的,與科技投資沒有太大關聯。不過他認為確實會有一些企業從機器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熱門技術中受益,如批發部門、零售貿易和娛樂服務,這些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發展得相當好。
但其他產業表現好像沒有預期般突出,Josefsson 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若下次聽到經濟學家聲稱機器人會提高生產力時,請他拿出統計數據出來,然後打電話給我,因為我也想知道。」
(首圖來源:Flickr/Mat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