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科技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但不良的使用習慣同時也造成身體許多變化,最近澳洲研究人員發現當「低頭族」的另一項危害:長期低頭使用智慧手機之下,許多人都在頭骨後方有角狀骨骼生長,其中又以年輕族群的情況最明顯。
自 21 世紀初以來,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的習慣讓駝背、頸肩和腰部疼痛的人數持續增加,像是「科技頸」(text neck)、「滑鼠手」(CTS)這種過去少見的症狀也開始頻繁出現,2018 年《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更在針對 400 名 18~86 歲成年人的頭骨研究發現過去少見的骨骼生長。
研究報告中,調查團隊將這種生長形容為「枕外隆凸上突出的外生骨疣」(exostosis),如果更簡單解釋,其實就是人們常聽見的「骨刺」,只是位於頭骨的下背部、頸部的正上方,如果你也有一個,很可能伸出手指摸摸就可以感受到。
這樣生長的骨刺並非前所未見,但直到這幾十年以來,這種情況被認為相當罕見。BBC 指出,1885 年法國科學家 Paul Broca 首次研究時還抱怨案例太少,以至於他查看了那麼多頭骨卻都沒能找到同樣的案例研究。
134 年後的現在,頭骨後方長出骨刺的情況明顯更常見。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分析了 400 名 18~86 歲成年人拍攝的 1,000 多張 X 光片,結果發現許多同樣的情況,其中又以年輕族群更為普遍:在 18~30 歲的調查者中,每 4 位便有 1 人出現增長。
▲ 另一名 58 歲患者的骨刺生長情況。(Source:Scientific Reports/David Shahar & Mark G. L. Sayers CC BY 4.0)
骨刺的大小也與過往發現的有差異,這項研究之前,距今最近的相關研究是 2012 年印度骨學實驗室進行,在這完全專注骨骼的研究室,研究人員只發現一個有增生的頭骨,骨刺大小為 0.8 公分,相較之下,澳洲研究發現的骨刺大小從 1 到 3.1 公分不等,有些甚至大到可能會誤認成頭部後方的腫塊。
研究作者、澳州陽光海岸大學健康科學家 David Shahar 表示,他已經擔任臨床醫生 20 年,而過去十年,他也越來越常發現患者頭骨有這種增長。
骨刺產生經常與重複性動作有關,當炎症影響緩衝關節的軟骨時,身體便會試著透過生長更多骨骼來修復損傷,研究人員認為,頭骨骨質增生的人數增加與人們使用螢幕時間的習慣相關,長期將頭部向下彎曲的頭部前置(forward head)動作,可能正是這些生理變化的原因。
當我們坐直時,脊椎協助我們支撐這些重量,但當我們低頭專注查看螢幕上的社群媒體時,脖子便得緊繃的撐住頭部所在位置──儘管許多人可能沒概念,但其實頭部平均重達 4.5 公斤,幾乎相當於一顆大西瓜的重量。
不良姿勢造成的頸部負擔
或許有些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我們不會因為閱讀造成同樣情況?
這麼說吧,人們在手機花費的時間早就遠遠超過以往閱讀所花費的時間。以 BBC 提供的例子來說,1973 年大多數手持裝置發明以前,一般美國人每天約閱讀 2 小時,相比之下,今天人們花在手機的時間幾乎翻了一倍。
大多數骨刺不會引起疼痛,也不需要治療,但如果長到一定大小就會成為問題,而這可能正是現在多數人面臨的情況。2011 年加拿大對大學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便發現,近 68% 的受試者都有頸部疼痛的症狀。
整形外科醫生、曾出版相關著作的 David Geier 認為,這些研究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你在機場或學校會發現每個人都彎腰駝背。如果是偶爾 15 秒的動作就算了,但當人們維持這種動作超過數小時,你就會擔心這種習慣性行為會導致真的畸形,特別對孩童來說,當然所有成年人也是。」
然而人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手機,而研究者也明白這點,他們並沒有試圖說服人們不要使用手機,而是建議做一些小變化:像是在床上使用時把枕頭放在筆電下,把手機、平板放在高於膝蓋的位置以維持更好的姿勢。
「我們需要站起來走動。出於多種理由,我們必須讓人們活動更多,久坐不動的傷害很巨大,這些裝置正在對我們造成這種危害。」
* 7/1 後續更新:
在華盛頓郵報、BBC 刊出頭骨增生報導後,許多相關研究者認為此篇論文研究方法具有爭議,《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言人表示目前正按照既定程序進行調查,詳細爭議內容可以參考 PBS NewsHour 上的報導。
- How modern life is transforming the human skeleton
- Smartphones linked to bizarre horn-like skull bumps
(首圖來源:Scientific Reports/David Shahar & Mark G. L. Sayers 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