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在敗血症患者血液中發現從未見過的粒子結構,似乎與炎症疾病有所關聯,研究人員認為隨著未來持續深入研究,或許能作為某些疾病的生物標誌物提供線索。
新結構的發現源於觀察中的一項微小細節。當時團隊正在觀察小鼠血液中的嗜中性球,由於嗜中性球在血液中移動時會沿著血管壁滾動,研究人員好奇的是,嗜中性球上被稱為「繫繩」(tethers)的管子是否會隨著移動產生變化。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隨著嗜中性球持續滾動,繫繩會變得越來越長,最終從中間斷裂,一部分仍留在嗜中性球上,碎裂的另一部分則會隨血液流走,在血管壁上捲曲直到變圓,由於科學文獻中並未曾描述過這種結構,團隊最初在實驗室中將其稱為「香腸」,最終決定以「拉長的嗜中性球衍生結構」(elongated neutrophil-derived structures, ENDS)為其命名。
截至目前為止,團隊僅在培養細胞、小鼠和患有敗血症的人類患者血液中檢測到這些微小的結構,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這麼長久以來 ENDS 並未被發現。研究資深作者、LJI 教授 Klaus Ley 博士認為,考慮到 ENDS 在敗血症血液中非常常見,如果它們在其他炎性疾病中同樣常見不會太讓人感到驚訝。
敗血症是住院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據估計敗血性休克的死亡率約為 30%。雖然目前還不確定敗血症患者為何會特別形成 ENDS,但團隊未來將收集更多患者樣本來追踪 ENDS 的形成和頻率,由於需要專門儀器,目前並無法在臨床環境中採用迅速檢測,但未來 ENDS 還是有機會可以用作早期敗血症檢測的生物標誌物。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對 ENDS 的形成過程和原因相當感興趣。「嗜中性球是非常柔軟的細胞,可以變形到達人體的幾乎任何位置,我的假設是,ENDS 可能是擁有如此柔軟的細胞需要付出的代價--只要你太用力拉扯,它就會崩潰。」
- Researchers discover new particle in the blood of septic patients
- New particle discovered in the bloodstream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 《實驗醫學雜誌》(Experimental Medicine)論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