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藥業翻炒藥物投資風氣,也就是買下老藥所屬藥廠,或是買下藥物權利後,將藥物大幅漲價以實現獲利,這樣的手法,在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買下弓形蟲症用藥達拉匹林(Daraprim)並從 13.5 美元暴漲到 750 美元之後,遭到輿論嚴厲抨擊,圖靈製藥引起的風波尚未平息,另一家藥廠 Mallinckrodt 翻炒止痛藥 Ofirmev 似乎也踢到鐵板,營收增加遠不如預期。
達拉匹林是一顆老藥,除了身為弓形蟲症的標準第一線用藥以外,也可用於瘧疾,2015 年 8 月,圖靈製藥買下達拉匹林美國銷售權,隨即宣布將調高售價,從 13.5 美元(約 447 元新台幣)暴漲到 750 美元(約 2.5 萬元新台幣),暴漲 54.55 倍。弓形蟲症很少發生於免疫力正常的一般人身上,不過免疫力下降者感染風險大增,嚴重時可能會致死,其中包括感染 HIV 的患者,由於達拉匹林用途的特殊性,導致馬丁「歧視 HIV 患者」標籤上身,引起輿論強烈抨擊,創辦人暨執行長馬丁(Martin Shkreli)在輿論壓力下先口頭答應會降價,但媒體追蹤報導發現,馬丁似乎只想等風頭過去,零售藥價不動如山,於是新一波輿論攻勢又起,看來馬丁可別想能簡單的混過去。
不過,即使沒有成為輿論焦點的炒藥行為,也不一定能得到暴利,畢竟「以價制量」是市場的鐵則。
2014 年初,藥商 Mallinckrodt 斥資將近 14 億美元,買下擁有注射劑止痛藥 Ofirmev 美加地區銷售權利的 Cadence Pharmaceuticals,之後也大幅翻炒 Ofirmev 藥價,然而最終成果卻不如預期。
價格上漲導致用量減少
Ofirmev 主成分為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 ,也就是常見口服止痛解熱藥物如泰諾林(Tylenol)、普拿疼等藥物的主成分,只是 Ofirmev 為注射版本,2006 年 Cadence Pharmaceuticals 從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手上買下 Ofirmev 的美加地區銷售權利,2011 年時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2014 年 3 月Mallinckrodt 買下 Cadence Pharmaceuticals 時取得 Ofirmev 的權利,立即著手調漲藥價,Ofirmev 原本一劑 12.9 美元,Cadence 在遭購併前,調漲至 17.7 美元,Mallinckrodt 又大幅調高到 2.4 倍價格, 1 劑 42.48 美元。
價格調漲後,營收一度激升,2014 年 10 到 12 月,Ofirmev 營收達 7,140 萬美元,是前一年同期的 2 倍以上,不過,價格上漲很快就帶來用量減少的反作用,用量從高峰跌落最多達 3 成,主因是調漲價格讓醫療院所大喊吃不消,如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一年用在 Ofirmev 之上的藥費激增 124 萬美元,紐約大學郎格尼醫學中心也預估一年 Ofirmev 藥費將暴增 100 萬美元,氣得跳腳,於是各大醫療院所不是換藥、就是盡可能限制使用 Ofirmev。
結果到了 2015 年 4 到 6 月,Ofirmev 季營收跌到 6,200 萬美元,只比前一年同期增加 17%,而非預期中的 37%,隨著醫療體系的持續抵制,Ofirmev 營收到最後可能不增反跌,季報消息傳出當天,Mallinckrodt 股價應聲下跌 14%,是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在此之後,受到輿論痛批藥物翻炒的影響,Mallinckrodt 股價又再度走軟,至2015 年 10 月下跌了 38%。
輿論對炒藥行為也越來越不能容忍,畢竟若是研發藥廠開出高藥價,還可說是為了攤平研發費用,但純投資性的炒藥行為,可就沒有正當性可言;另一方面,藥物在市場上有一定競爭力,訂價過低固然會讓藥廠無法得到最大營收,但若是胡亂調高價格,超過其市場價值,也必然遭到市場修理,炒藥行為是否能成功,關鍵還是在於需對定價學原理掌握得爐火純青,光憑漫天喊價,總是會踢到鐵板的。
- This Drugmaker Suffered the Consequences of Price Increases
- Drug that skyrocketed 5,000% hasn’t come down in price
- Mallinckrodt plc Completes $1.4 Billion Acquisition of Cadence Pharmaceuticals, Inc.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