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內科醫學系(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究人員發現,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註)的患者和小鼠體內合成「甘胺酸」(glycine)的基因活性明顯下降有關,當飲食攝取的甘胺酸減少時,這類肝病症狀會更惡化。引人注意的是,患有肝病的小鼠補充足夠甘胺酸後能有效改善肝炎症狀。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
非由酒精引起的肝病據估計影響全世界約 25% 人口,是很常見的慢性肝病,其中包含數種肝臟病症如「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肝硬化」(liver cirrhosis)等。患者常伴隨有肥胖、2 型糖尿病(T2D)、代謝症候群(MetS)和血脂異常,而心血管疾病正是這群患者(尤其是 NASH 患者)死亡的主因。雖然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早已是人類重大健康危害,但迄今尚未有任何有效的正式療法,是一種具有醫療迫切需求(unmet medical need)的疾病。
小鼠少了甘胺酸合成酵素,肝病更嚴重
科學家早就知道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患者體內的甘胺酸含量較正常值低,但背後原因及對病情的影響仍不明朗。最近,密西根大學陳育慶教授團隊分析患病的人類和小鼠肝臟基因表現,結果發現合成甘胺酸的酵素(丙氨酸─乙醛酸胺基轉移酶)基因(AGXT1)表現受到抑制。
這些患者肝臟內合成甘胺酸的酵素含量下降,或許就是導致他們體內甘胺酸水準較低的原因。此外,研究團隊以遺傳工程技術剔除了實驗小鼠肝臟的 AGXT1 基因,使得小鼠肝臟喪失甘胺酸合成酵素,結果這些小鼠變得更容易形成脂肪肝及肝炎,且病況更嚴重。這些實驗證據顯示,肝臟合成甘胺酸之能力下降,是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惡化的關鍵因素之一。
甘胺酸的重要性
甘胺酸是 20 種常見胺基酸之一,因味道「甘」甜而得名,歸類為「非必需胺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因人體有自行合成能力。但由於細胞無論是合成蛋白質,產生抗氧化物質以及製造 DNA 的原料等都需要甘胺酸,因此對甘胺酸的需求量很大,仍須經由食物補充。
潛力新藥 DT-109
陳育慶團隊於是嘗試多種含有甘胺酸的補充品如何影響病情,實驗證實一種代號為 DT-109、富含甘胺酸的三胜肽(tripeptide),小鼠實驗中不僅能降血糖血脂,還能提升肝功能並改善肝炎病情。基於如此正面的試驗數據,研究團隊認為 DT-109 非常值得進一步於人體評估治療 NAFLD 的效果。
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專家建議
雖然目前尚未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特效藥,但改變生活型態已知能具體減緩甚至反轉脂肪肝及肝炎,也就是從控制飲食、多運動、減重等做起。體重過重者飲食約須減少 30% 熱量,當體重減少 3%~5% 時,肝脂肪就能減輕,若要改善脂性肝炎及肝纖維化,則體重要減少 7% 以上。
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 2020 年 12 月《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註: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出現脂肪肝症狀稱作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