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莫博士:因為 Siri 太弱,蘋果可能贏不了 Google 和 Facebook

Walt Mossberg──這名將滿 70 歲的重要科技媒體人──日前撰文談到他對蘋果在這次 WWDC 上的期待:重新改革 Siri,讓它變得更像我們期待的人工智慧。至於 Mossberg 對此的理由也十分樸實:因為 Siri 實在沒什麼用,蘋果傳統上也不擅長處理這種演算法服務。

蘋果的優勢是軟硬結合,不是演算法

Mossberg 指出,在蘋果近來約 15 年的輝煌歲月中,雖然也曾經革除過舊有的產品,並將公司轉型得更加成功,例如從 Mac 到 iPod、iPod 到 iPhone,不過這幾段成功的經驗,都不脫蘋果的核心傳統:軟硬體垂直整合,以及對產品細節的雕琢。這樣的精神雖然創造了許多改變市場規則的成功產品,蘋果至今也還是如日中天,不過,在下一個與蘋果精神基本無關的科技典範中,蘋果卻已開始落居下風,同時也看不出蘋果在這場競爭裡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而 Mossberg 所指的,正是人工智慧領域。

Mossberg 表示,儘管絕大多數的人都仍在透過 App 與一塊精美的觸控板互動,同時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對手,目前交出的產品也難稱理想,例如 Google 和 Facebook 的語音控制軟體才正在起步,微軟的 chatbot 之前還被調教成種族主義者,但蘋果歷來在處理雲端、人工智慧等軟體服務時,一向都表現得不好──這甚至能追溯到 2008 年,讓 Steve Jobs 大發雷霆的 MobileMe(iCloud 的前身。諷刺的是,iCloud 至今仍問題重重)。

 

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三項缺點

Mossberg 認為蘋果之所以在人工智慧領域居於劣勢,共有三個原因。首先,即使到今天,蘋果的許多以雲端為基礎打造的服務,例如 Apple Music、iTunes Match、FaceTime、iMessage,地圖,甚至 iCloud 本身,都仍然無法解決同步的問題,並存在許多小 Bug。這其中的一些軟體,蘋果甚至無法做到至少和競爭者一樣好的功能。這對於建基於雲端服務的 Siri──顯然將會是蘋果人工智慧的重心──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那代表蘋果並不擅長雲端軟體。

第二個原因,是蘋果對於 Siri 關注的太少。Mossberg 認為,自從把 Siri 買下來後,蘋果對於 Siri 就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動作與革新,甚至讓 Siri 之父決定離開蘋果,重新研發自己滿意的語音助理。 雖然 Siri 問世五年來,還是新增了一些新功能,例如能查詢天氣,詢問運動比賽的成績,訂餐廳,不過在一些智慧語音助理的基本功能上,例如語音的辨識度,搜尋的正確率,卻已經不及後起對手,像是 Google Now。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蘋果對個人隱私的堅持。蘋果一向(至少在表面上)對於以個人資料來營利或開發服務的商業模式不表認同,不過,人工智慧(或至少是目前的語音助理)如果要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服務,就必須對用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換言之,必須要取用使用者的個資和使用習慣。雖然 Siri 目前的功能有一項類似 Google Proactive 的機制,能自動推薦 App、聯絡人、附近餐點等資訊給用戶,不過這些資料卻只來自用戶個人的手機(這些資料如同 Touch ID,並不會上傳到蘋果的伺服器),比起 Google 和 Facebook 各自擁有用戶以十億計的搜尋引擎與社群,可以生產演算法需要的大數據,蘋果則嚴重缺少這樣的來源。

 

不清晰的未來:實用的人工智慧還有得等

其實在一年多前,蘋果甫推出 Apple Watch 的時候,Jony Ive 就提出過一些論點,認為 iPhone 對蘋果來說已經太陳舊。不過 Jony Ive 表達的內容,依然落在蘋果擅長的傳統:硬軟體整合,以及人機交互。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專精於演算法、極度想創造一個虛擬網路帝國的 Facebook 來說,也依然沒有把握,未來究竟是一個人擁有多項裝置(就像目前有手機、筆電、平板或 VR 裝置),還是只靠一個裝置連接到網路,就處理完所有需求。人工智慧即使是未來的必然,但要花上多久才能成熟到取代當前人機互動的形式(這正是蘋果目前的專長與生存空間),也仍不清楚。蘋果的殞落論雖然存在許久,但確實也沒有太明晰的跡向──至少在財務上,蘋果仍擁有巨大的後盾。

目前,WWDC 上關於 Siri 的流言,包括將隨著新版 OS X 登上 Mac 平台,以及釋出 SDK 給 App 開發者。至於 Siri 本身的改變會不會出現,則仍有待時間證明。

(首圖來源:Flickr/Joi Ito CC BY 2.0)

延伸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