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許多網路流傳的醫療健康資訊是「假新聞」,應謹慎以對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睡覺時將生洋蔥片穿在襪子底下可幫助體內排毒?多吃腰果來緩解憂鬱症的效果與服用抗憂鬱藥物「百憂解」一樣好?墨西哥已經研發出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疫苗?蒲公英的根可以強化免疫力,治療肺癌的效果比化學藥物好?如果你相信這些網路流傳的不實健康資訊,你可能會覺得看醫生沒那麼重要,因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機。

其實這些網路訊息都已揭露是不實報導。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會釋放「假新聞」來操弄民眾意向,這些經由臆測或刻意捏造的不實醫藥新聞也是假新聞!錯誤的醫藥資訊或新聞,有些時候會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更糟糕的是延誤了就醫時機,甚至花大筆冤枉錢去做一些根本沒有療效的療程。在網路世界,不論誰都可將任何訊息 po 上網,就算沒有接受任何醫學專業訓練也一樣。

當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很多人都有請教 Google 大神的經驗吧,但是 Google 給你的回應是依據輸入的關鍵字決定的,當閱讀 Google 搜尋到的資訊後,你可能被導向錯誤方向。

2016 年時,Facebook 一則關於蒲公英可治療癌症的文章被瘋狂分享超過 140 萬次,是該年度社群媒體分享最多次的「癌症知識」。諷刺的是,這是一則不實訊息。美國「醫療衛生記者協會」(Association of Health Care Journalists)理事長 Ivan Oransky 指出,人們必須仔細辨別網路消息的可信度,因為就是有一些「有心人士」想利用不實訊息,來促銷特定產品或抹黑對手經營的產品。

假新聞氾濫的原因

網路世界對資訊的需求永遠也無法滿足,就像你我對新鮮、有趣的資訊永遠不嫌多。那些為圖謀網路廣告等商業利益的「內容農場」深諳:只要淺顯易讀又有吸引力的「新知」都會有人感興趣;相反地,正式的醫學研究很難打入廣大網路讀者需求,一堆有看沒有懂的專業術語及複雜圖表,對一般讀者而言太有距離感,小編為了將這些資訊轉化為適合 po 在社群媒體的內容,很可能不慎,或是為求方便而遺漏一些重要訊息。

有一篇 2017 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原論文名稱是《比較病患接受過男性或女性醫師診療後之死亡率及再入院率》(Comparis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for Medicare patients treated by male vs. female physicians),但為了要增加網路讀者興趣,把標題下為:「女醫師的醫術比男醫師高明」顯然更引人注目。

實際上該研究為觀察型研究,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醫師性別會決定醫術,但由於創造了話題性,此研究在期刊官網閱讀次數高達 23 萬,其中有 4,000 次來自非學術領域的讀者,閱讀次數遠遠超過許多頂級研究論文。

假新聞造成醫師負擔

不實醫藥新聞還增加醫師看診時的負擔,因為他們還要多花時間為病患解釋那些錯誤資訊,「再教育」病患,更糟心的是病患可能基於那些「假知識」懷疑醫師診治。當醫師和網路兩者間的意見不一致時,有些病患會無所適從,不確定究竟該聽哪方言論。

如何判斷醫療衛生新聞的真偽?

1. 聽專家意見

如果網路瘋傳某則癌症治療大突破的文章,你可以搜尋相關正式組織(如台灣癌症基金會)對此訊息的看法如何,因為這些組織撰寫的文章通常較謹慎小心,並有專科醫師審查過,才刊登在網頁。

2. 不要相信單一研究結果

單一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並不代表真理,當許多個別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同一類似結論時,那樣的醫學建議才比較值得採信,不要太相信那種「第一次有證據顯示……」的報導。

3. 秉持懷疑態度

抱持「信任並且查證」(trust and verify)的態度是避免被騙的基本原則。不要因為什麼論點是某某教授、專家提出的就覺得高明正確,或是選擇性的蒐集那些支持你自己行為、習慣的論點,對於那種「極簡」(easy-peasy)論述更要小心,例如:一天吃一個超級水果能讓你遠離癌症。如果有什麼建議聽起來完美到令人難以置信,抱歉,那多半不是真的。

4. 跟醫師討論

無論消息多可信,若沒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你的身體狀況,自己貿然採取行動都有風險。不妨把你有興趣的醫藥新知寄給你的家庭醫師,下次就診時也可印出來給醫師看。好醫師會願意花時間跟你分享他對這些新知的看法。

5. 尋求第二位醫師意見

醫師也是人,他們所做的判斷不可能每次都完美無誤,當你走出診間,覺得內心疑惑並未受到醫師重視時,其實可以聽聽其他醫師意見。這麼做並不意味著第一位醫師一定是錯的,重點是你跟他溝通不良。如果醫病沒有互信,你會確實遵照醫囑嗎?不如試試其他跟你有「先生緣」的醫師。

醫療健康類的網路不實消息已經氾濫到令人防不勝防的地步,衛福部食藥署為此已於 2015 年成立闢謠專區,以澄清網路流傳的不實報導。但是假新聞仍會再三地被轉發,隔一段時間又會捲土重來,對抗這些不實消息,需要你我一起改變網路閱讀、轉發的習慣,收到訊息後應先存疑,確認正確性前別急著轉發,更不要在未經專科醫師的評估下擅自購買產品治療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疾病的先機。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