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藥廠與醫材廠總是希望醫師能多開立自家產品的處方,為此在全球派遣無數業務代表在醫院中與醫師身邊團團轉,有時贊助研究、協辦活動,有時只是請吃個便當,看似小錢,總金額累積起來也相當驚人,2015 年美國藥廠與醫材廠投入在醫院與醫師相關經費高達 75.2 億美元,相當於 2,436 億元新台幣。
這項數據來自於美國《可負擔醫療照護法案》,也就是俗稱的歐巴馬健保,法案中包含《給付醫師陽光法案》要求藥廠與醫材製造商必須公開支付給醫療院所以及醫師的費用,在 2014 年,總額為 74.9 億美元,與 2015 年的 75.2 億美元差不多,也就是每年美國藥廠與醫材廠大概都付了 75 億美元上下給醫師及醫療院所。
這些費用包括研究經費、贊助繼續醫學教育的經費、演講費用、差旅費以及請吃飯的飯錢。 2015 年,美國有 62 萬位醫師收受各種不同的費用,來自 1,456 家公司。
許多批評者認為這種關係會影響醫師的判斷,譬如醫師會更傾向開立較昂貴的原廠藥,而非學名藥,有研究顯示,醫師甚至不用大錢收買,因為《JAMA 內科》(JAMA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的一篇論文顯示光是請吃一頓便宜的飯,就能讓醫師更常開立原廠藥物。
醫師被誤解開原廠藥是圖利藥廠
但針對這種批評,也有相當的反對聲浪,指出這種批評是誅心之論,許多缺乏基本藥理觀念的公衛學者,經常以為原廠藥與學名藥認為主成分相同就藥效完全相同,更一廂情願的認為一律使用學名藥是省錢,用價格較高的原廠藥一定是浪費,由於有此徹底錯誤觀念,所以認定只要開立原廠藥,就是醫師「收賄」所以「圖利」藥廠。事實上,醫師與病人在藥物實際運用上,經常會發現因為製程不同,藥物動力學不同,品質也不同,使得原廠藥與學名藥的用藥效果常發生顯著的差別。
澄清者指出,邏輯上可知,高收入的美國醫師不可能因為請吃一頓飯,就受到「收買」而「圖利」藥廠,重點不在於吃飯,而是吃飯的場合往往是藥廠前來說明藥物的會議上發放便當,所以吃了一頓廉價餐點,事後更傾向開立原廠藥,並非吃人的手軟所以就被收買,而是藥廠提出的說明讓醫師認同,所以才會為了醫療本身的選擇而開立原廠藥物。
但無論如何,藥廠與醫材廠一年花上 75 億美元上下,仍然引人側目。過去台灣也有類似情況,醫院中到處是藥廠的業務代表,他們忙得如蜜蜂般在醫師身邊團團轉,如今因為健保打壓藥價給付,許多藥物根本退出台灣市場,更有醫院在用藥資訊系統上就直接「建議」醫師不要開原廠藥以遂行降低成本,以因應健保給付的縮水。在這種環境下,還留著的藥廠越來越意興闌珊,如今不會再見到過去大批業務代表在醫院裡奔走的盛況,這對病人到底是好是壞,也就很難說了。
(首圖來源:Flickr/Lee Haywood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