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關鍵 60 天倒數計時:現在是 WHO 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 WHO?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在全球許多國家紛紛瞄準台灣防疫安全漏洞,呼籲世界衛生組織不應該以政治為由拒絕台灣,究竟台灣今年是否有可能重返世衛組織?關鍵 60 天,美國白宮必須站出來說清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 日表示,全台確診個案武漢肺炎病患 10 人恢復良好,其中一名患者治療後已兩次無檢出病毒,可望成為台灣迎戰武漢肺炎的出院首例,最快本週可出院。

反觀中國疫情尚未控制,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3 日上午公布最新數據,累計境內死亡案例達 361 人,已超越 2003 年因 SARS 致死的 349 名案例。眼見疫情升高,國際間許多國家及民眾,對於台灣為何無法加入 WHO,提出質疑。

面對台灣未能加入 WHO 的質疑,WHO 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強調,台灣專家均充分參與 WHO 相關諮詢會議。但對此回應,外交部長吳釗燮嚴詞反駁。他指出,台灣自 2009 年至 2019 年長達 10 年,申請 187 場技術性會議,僅獲准參加 57 場,有七成會議遭拒在外。例如武漢肺炎蔓延以來,吳釗燮強調,疾管署到目前為止,都未曾從 WHO 獲得即時及有用的資訊。

▲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1 月底在國會接受議員庫柏(Michael Cooper)質詢時,首度明確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 WHO 會議。

其實,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國際間力挺台灣加入 WHO 的聲浪從未減少,除了友邦聖露西亞總理查士納(Allen Chastanet)大聲疾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美國眾議院、歐盟等各國政壇領袖站出來大表支持。

網路世界更讓台灣加入 WHO 的議題討論更熱烈,國內網友在八卦版討論「為什麼忽然一堆國家,希望我們加入 WHO?」網友表示,「現在是我們需要 WHO,還是 WHO 需要我們?」。短短 3 個小時,吸引上百條推文熱烈討論,而國外網友更加入這場聲援大戰。

4 天火速達標!美國政府 60 天內必須表態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世界衛生組織兩度召開緊急會議,台灣皆不在受邀名單之中,不只台灣民眾很憤怒,連網友也看不下去。

於是,白宮請願網站(WE the PEOPLE)於美國時間 1 月 30 日,出現以「行動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Take actions on supporting Taiwan for joining WHO)的請願連署,該連署預計在 2 月 29 日前獲得 10 萬人連署支持,若達成目標,美國白宮必須在達標後 60 天內出面回應。不過,該連署才進行 4 天就已突破 10 萬人。

▲ 「行動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請願連署。(Source:白宮請願網站

連署內文表示,台灣有高度的醫療技術與經驗,能為醫界做出貢獻,卻因中國因素被拒於門外。更直指,17 年前 SARS 疫情大爆發時,台灣無法取得最新疫情資訊,孤軍奮戰的場景不應重複上演。

發起人強調,面對武漢肺炎疫情不斷升高,台灣堅守防禦第一線,不只為了台灣人的健康,也是為了能守護全球民眾的安全,世界衛生組織不應再以政治為由,將台灣排除門外。

網友反應熱烈,短短 4 天便達成連署目標,將台灣是否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議題拉至美國政治討論的最高層級。

要求世衛總幹事下台,加拿大網友發起連署

1 月 30 日同日,加拿大網友 Osuka Yip 也在全球最大請願平台 Change.org,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下台」(Call for the resignation of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WHO Director General)發起連署,目標 15 萬人。截至台灣時間 3 日下午 2 點止,已逾 18 萬人,以 1 秒鐘就 1 人連署的速度,預料 3 日有望達標(註:至台灣時間 7 日,已有超過 30 萬人連署)。

這項發起主因是網友認為 WHO 一開始未正視武漢肺炎,遲至 1 月 30 日才將其升級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批評者認為,這是因為 WHO 未維持政治中立,譚德塞僅憑中國官方數據,低估武漢肺炎疫情,因此對其輕忽職守展開不適任連署。

▲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Source:UN Geneva

內文更進一步指出,WHO 不應採取任何政治原因將台灣排除在外,更何況台灣醫療技術不亞於世界先進國家。

例如,台灣已成功分離武漢肺炎病毒株,可望研發出疫苗,是繼中國、澳洲、日本之後,第 4 個成功分離病毒株的國家,顯示台灣的醫療水準。

在武漢肺炎危機下,台灣真的可望重返 WHO 嗎?國人均在期待!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HO

延伸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