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無論是台灣或歐美國家,氯都是自來水淨水場中的主要消毒劑之一,然而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這種自 20 世紀以來常見的自然水消毒方法,會產生以前從未發現的有毒副產物。
由於自來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細菌無法透過沉澱、過濾等程序完全去除,而氯可以有效殺死細菌、病毒和微生物,因此自 20 世紀初以來,自來水消毒已然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道處理程序,讓全球免於傳染性疾病的大範圍感染。
目前最常見的消毒劑有氯氣、氯胺、二氧化氯及臭氧等,在這當中只有氯在配水管中仍可維持消毒能力,避免水源在輸送過程中被重新汙染,因此無論在台灣或歐美國家中,添加氯都是最常見的自來水消毒方法。
然而殺死這些潛在的致命細菌和病毒,卻可能產生反面後果,過去已知水中有機物和氯反應會形成三鹵甲烷,主要生成物包括 CHCl3(氯仿)、CHBrCl2(一溴二氯甲烷)、CHBr2Cl(二溴一氯甲烷)、CHBr3(溴仿)等,此四者合稱總三鹵甲烷(TTHM),已被證實有致癌風險,最常發生的是膀胱癌,但只要控制得宜就不用擔心。
而現在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 Carsten Prasse 領導的團隊,最近在加氯自來水中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劇毒副產物──來自氯與天然存於水中的酚反應。
酚(Phenols)是在環境中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當這些酚與氯混合時會產生大量副產物,目前的化學分析方法無法檢測識別所有副產物,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團隊懷疑當中可能有些副產物會危健康,因此他們採用了毒理學領域中另一種常見物質「N-α-乙酰基賴氨酸」來測試加氯水源。
令人驚訝的是,實驗結果發現了 2 種以前從未檢測到的劇毒化合物:2-丁烯-1,4-丁二烯(BDA)和氯-2-丁烯-1,4-丁二烯(含氯 BDA)。研究人員表示,BDA 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
雖然這項研究僅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科學家並未評估這些副產物是否在飲用水中實際存在,以及它們的濃度又是否高到對人體有害,但還是有可能引發外界對加氯消毒的權衡取捨。該團隊表示,目前的監管機構之所以未檢測到這些有毒物質,也許是沒有適合的工具,我們需要開發新的分析技術以評估更多未知副產物。
新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
- New toxic byproducts found in chlorinated water
- What’s in your water? Researchers identify new toxic byproducts of disinfecting drinking water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