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About 24/7

AI 人工智慧即將超越人腦?李開復:「奇點」是偽科學不可信

人工智慧(AI)技術從單一特定領域的「弱人工智慧」,發展成具備人類能力的「強人工智慧」甚至到無所不能的「超人工智慧」,會否真如奇點(Singularity)理論所言將呈指數型加速成長,並在不久的將來超越人類、顛覆世界?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認為,這樣的預測非但不科學而且「非常不負責任」。

AI 只是工具,強人工智慧十年內發生機率是零

有未來學家和奇點理論支持者相信,AI 會在「加速回報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下以指數形式不斷加速躍進,強人工智慧也將因此早於預期發生,繼而持續進化為超人工智慧迎來奇點,而人類則因進化速度有限而遭到淘汰。至於強人工智慧或超人工智慧何時到來?可能十五年,也可能二十年、五十年,專家預測說法各有不一。不過,以技術發展來說真會如此「樂觀」嗎?

「去預測未來技術像這樣階梯式成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李開復近日在《人工智慧來了》趨勢論壇中指出,過去十年除了深度學習外,並未出現其他能及得上深度學習十分之一的重量級技術,也不能假設每年技術都會有大躍進。他在著作中提到,AI 從弱人工智慧發展到強人工智慧的過程當中,會像摩爾定律(Moore’s Law)般遇到技術瓶頸,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加速發展後,遇到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技術難題。另外,AI 技術能力發展至今為單一特定領域,在跨領域任務上還缺乏可操作的標準,而且也很難根據 AI 發展以來的表現和進步速度,預測強人工智慧或超人工智慧何時到來,「所以奇點是偽科學,是不可相信的,」他說。

李開復直言,不少人對 AI 抱持著錯誤理解,包括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Space X 與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認為 AI 未來將對人類造成威脅;也有人以為 AI 就是強人工智慧,能跟人一樣有情感、思維、跨領域思考能力及創造力。「其實強人工智慧根本不存在,未來十年內發生機率是零,」李開復強調 AI 只是人類的工具,今天的 AI 不僅沒有感情也沒有七情六慾。不同於人類以生存做為自我最佳化的目標函數,機器的深度學習是針對一個目標函數和大數據實現最佳化,本身沒有生存概念,不會產生感情更不會控制人類,兩者完全不同也無法相提並論。

弱人工智慧將取代 50 %工作,人們應從「心」應對挑戰

雖說未來十年也許不會發生強人工智慧,但弱人工智慧也並不「弱」,其厲害程度就足以影響人們 50 %以上的重複性工作。「弱人工智慧能夠在單一領域扎得非常深,就像 AlphaGo 擊敗人類冠軍,以後會在金融、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取代該領域相對重複性高的工作,帶給人類巨大的影響,」李開復認為 AI 將在未來十年顛覆各個領域,衝擊會比工業革命還劇烈。

他指出,工業社會時代受益者所認為的「只要努力工作,哪怕是很簡單的工作,都能得到財務自由,有房有車」,這樣的價值觀到了 AI 時代就是個災難,以後當重複性工作消失,就算努力工作又該如何獲得財務自由?「這個問題很巨大,不只是失業問題,而是有關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尊嚴、自我價值,以後的路該怎麼走,」他認為未來貧富差距會愈來愈懸殊,失業者可能遭菁英成功者欺凌,也可能喪失自我價值與尊嚴而造成社會問題。

李開復相信人類可從 AI 所不能為的領域,找尋各種新機會或將工作轉型,朝創造性、關愛服務型工作發展,也就是從「心」解決 AI 革命所帶來的挑戰。由於 AI 缺乏情感、不懂得關愛,也無法理解跨領域事物,人們反而可以從 AI 弱點中找機會、創造價值,尤其台灣因為有人情味、懂得關懷所以特別具有優勢。

「過去我的人生目標是發明可以取代人腦的 AI,」李開復坦言自己曾有過錯誤想法,但經過多年歷程與疾病喚醒後才有所領悟,「其實人最重要的器官不是我們的大腦,而是心」。他強調,未來會是人類與 AI 共存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與學習 AI,把 AI 當成工具,並在各個領域發揮其價值。

(首圖來源:天下文化)

延伸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