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不只已經成為科技界的新寵兒,更成為預言者口中將摧毀就業市場,讓所有人都沒工作的恐怖夢魘。在一片將 AI 形容成惡魔的恐慌論調中,有人獨排眾議認為根本就不會如此,而他的理論基礎就是過去數百年的人類的數學發展經驗──數學史。
Nathan Myhrvold 不只曾經是微軟(Microsoft)的技術長,也是專利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的共同創辦人。Myhrvold 在微軟被列為 17 項美國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在他自己和旗下的公司更共同擁有超過 750 項美國專利。除了在科技界有不小的成就,他還跨足核電、古生物學、氣候科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甚至還出版過烹飪書。多才多藝的 Myhrvold 對 AI 帶來的影響,和其他專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Myhrvold 認為人們總是對新科技可能造成的破壞過度反應,而 AI 就是一個現代案例。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到 2030 年美國有將近一半工作可能會因自動化消失,民調高達 73% 美國民眾相信 AI 會讓更多人失業,甚至有人認為 AI 的危害比核子武器更大。Myhrvold 對這樣的說法表示懷疑,他認同 AI 的確有潛力能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但這個社會將透過規範、文化壓力和市場力量來形塑 AI 帶來的改變。
「如果你擔心 AI 造成大量失業甚至更嚴重的破壞,那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計算機和電腦出現沒有讓數學家過氣?」Myhrvold 提出問題。Myhrvold 指出在 17 世紀,「computer」這個詞其實指的是計算員而非電腦,這個職位要負責用紙筆處理帳務等工作。到了 1960 年代,計算員獲得計算尺和機器計算機的幫助,但這個工作還是存在。如同 2016 年上映的電影《關鍵少數》呈現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非常依賴 Katherine Johnson 和非裔女性團隊的計算員,為早期太空計畫進行計算。
▲ 計算尺是 1970 年代以前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後來被電子計算機取代。(Source:Flickr/The Last Cookie CC BY 2.0)
如今連智慧型手錶都能算得比任何人快個幾十億倍,那 NASA 在 21 世紀的今天大概不需要人類計算員了吧。這樣想就錯了,NASA 現在聘請的程式設計師、數學家和計算物理學家,人數遠超過 1960 年代的計算員。雖然機器計算能力有了數十億倍的進步,但是人類的工作並未消失,且還倍數成長。根據經濟學的供需法則,當需求不變時,供給大量增加就會導致價格下跌。而在運算能力的世界裡,供給量大增時會刺激需求增加,因為每當計算能力大幅提升或是軟體有新的突破,都會帶來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有人類能解決。
人類的智慧不僅在單一技術,而是多重技術的組合。相對的,數位計算機則精於一種能力,那就是算數。只要有基本教育程度的人使用計算機,都能完成大量的基礎計算。但是數學問題不只是加減乘除,而相當複雜,即使對最先進的電腦來說都非常困難且耗時。要解決這問題,就需要許多聰明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找出讓電腦更有效率計算的方法。很多預言家總會忘記,當電腦越進步,就會找到越多可應用的領域,也就需要越多人和工作將電腦運用到更多地方。
▲ 《關鍵少數》是一部敘述非裔女性 1960 年代在 NASA 進行計算工作,幫助美國完成太空任務的電影。
就像數學不只是加減乘除,智慧也不只是辨識物品這樣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大群差異極大的任務組合。AI 到現在最「智慧」的表現就是在西洋棋和圍棋有超高水準,這反而對人類來說很困難,即使天賦異稟的人都需要多年練習才能有成就。但相對的,有些對人類來說非常基本的任務,像是在崎嶇不平的地形跑步或解讀身體語言,對現在的機器而言卻幾乎不可能做到。隨著 AI 進步,會有更多事情電腦做得比人類更快或更精準,但也會擴展出許多電腦做不到的事,這將是屬於人類的機會。
(首圖來源:Flickr/JD Lasica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