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才是最好的機器人?賓士彈性產線改用人類勞工

29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人類才是最好的機器人?賓士彈性產線改用人類勞工

歐洲車廠一向是汽車業自動化的先鋒,尤其是在所謂「工業 4.0」的口號下,許多人想像德國車廠會是第一批徹底機器人化,達成幾乎完全無人工廠的大車廠,不過賓士(Mercedes-Benz)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的最新決定卻出乎眾人意料,打算反其道而行,為了打造客製化的多款式產品,雖然廠內機器人可以做到,但戴姆勒發現用人類還比較划算。

人類與機器之爭可說從工業革命年代開始逐漸白熱化,其中最可歌可泣的一段,就是美國西維吉尼亞非裔勞工約翰亨利(John Henry)挑戰蒸汽機的故事。約翰亨利大約是 1870 年代的鑿隧道工人,隧道採用炸藥開鑿,方式是先在開鑿面上鑿出一個個的小洞,然後塞進炸藥,引爆後就能炸掉一層岩石,之後重複這個作業,傳說中,約翰亨利向蒸氣鑿洞機挑戰誰能更快在岩壁上鑿小洞,最後他拚盡全力獲勝,卻也因此在獲勝的那一刻心臟衰竭而死。

不過德國車廠的勞工倒是不用跟機器人拚到力盡而亡,比的是應變的彈性,如今賓士車把客製化當成是擴展銷售的重要策略,S 級賓士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客製化選項,如碳纖飾條、冷飲或熱飲杯架、4 種不同的輪胎氣閥,這些工作雖然難不倒現代化的機器人設備,只要更新軟體排程即可,但是對人類來說更容易,於是戴姆勒發現,雇用人類員工更能「省錢且保障我們的未來」。

 

人類能快速應變,降低生產成本

這是因為機器人雖然可靠,卻比較擅長重複性高的工作,而非彈性應變,每當要增加一些小變化,就得花上好幾周的時間來重新設定軟體,而時間就是金錢;相反地,一組熟練的老員工,要組裝各種不同的客製化汽車一點都不成問題,賓士只需花上一個周末準備,隔周就能馬上開工,這樣一來大為提高生產效率,也就相對降低生產成本。戴姆勒生產部門主管馬可斯‧西法(Markus Schaefer)正在推動讓每輛汽車生產時間從 2005 年時的 61 小時降至 30 小時,他表示,多樣性對機器人來說負擔太大了,機器人很難在有眾多客製化選擇之下跟上產線改變的速度。

賓士 E 級車的產線,為了適應安裝抬頭顯示器的工作,就發生人類取代機器的現象,精確來說,是一架大型固定機器,由更加彈性的小型可移動機器或一個人類員工取代,機器雖然不會完全消失,但逐漸從過去設置於安全圍籬之後的大型固定機器,改為與人類員工合作的較小型彈性化機器,戴姆勒稱這樣的許多人類勞工配備小型機器的方式是「機器人農場」。

戴姆勒不是唯一往這個方向發展的主流車廠,過去的汽車傳統淘汰循環時間是 7 年,然而當今的汽車業逐漸轉型為「有輪子的智慧型手機」,車款變動速度加快,消費者對客製化的要求提高,過去設定一台大型機器可以生產很久,現在更改軟體設定越來越頻繁,彈性變得越來越重要,包括寶馬(BMW)、福斯(Volkswagen)旗下的 Audi 也都正在研發較輕型且配備感測器、可與人類共同工作的機器人,以和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過去大量生產完全相同汽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汽車業的先驅亨利福特曾經的名言「消費者能擁有他所想要的任何顏色,只要那是黑色」,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今車廠若不應對消費者的客製化需求就會遭市場淘汰,於是賓士將在 2020 年前推出 30 個車款,其中包括 10 種全新車款,客製化範圍包括竹製飾條、內裝香水及會發亮的賓士商標等。

於是,西法表示,戴姆勒正在脫離過去嘗試最大化自動化生產的路線,而是改讓人類勞工佔生產線的更大部分,因為生產線需要彈性。或許在工業 4.0 的時代,我們還不用太快擔心人類會被機器取代的問題。

(首圖來源:Flickr/JOHN LLOYD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