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機器人採用率,亞洲國家占上風

21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全球機器人採用率,亞洲國家占上風

傳統製造業要轉向工業 4.0,自動化是很重要的其中一環,因此機器人採用速度是當前衡量各國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指標之一,機器人的使用也在擴展,從農業到物流再到酒店業。機器人成為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關鍵,也是經濟成長和進步跡象的重要經濟指標。然而未來最有可能領先採用機器人技術的國家與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樣,經控制製造業勞工平均薪資後,亞洲國家更占上風。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每年調查報告顯示,2017 年全球平均值為每 1 萬名員工當中有 85 個是機器人,比去年增加 15%。南韓再次居榜首位置,每 1 萬名勞工中有 710 個機器人,其次是新加坡 658 個、德國 322 個。印度吊車尾,每 1 萬名勞工中只有 3 個機器人。台灣排世界第 8,每 1 萬名勞工有 200 名機器人。

根據美國科技政策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 (ITIF) 一份新報告認為,薪資較高的國家在採用更多機器人方面擁有更強大的商業論證,因為企業引用機器人是一項昂貴的初始投資,因此當使用人力便宜得多時,購買機器人的動機並不大。在新報告中,ITIF 決定檢查 27 個國家的機器人採用情況,控制各國製造業勞工不同的薪資水平後,重新審視各國的機器人採用率。

結果發現東南亞國家實際上比原本預期的採用率更高。南韓和新加坡的機器人採用率仍然位居榜首,採用率為原本納入現行薪資計算的 2.4 倍和 1.7 倍。該分析還特別強調泰國,儘管泰國現在每 1 萬名製造業勞工只有 48 個工業機器人,但採用率比以現行薪資預期的水準高出 159%。調整後的排名前五名依序是南韓、新加坡、泰國、中國和台灣。

在大規模政府補貼的推動下,中國的機器人採用率很高,如果中國和南韓各自的採用率繼續成長,到 2026 年,中國將以工業機器人占工業勞工比例最高的方式贏過世界其他國家。

而美洲和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的機器人採用速度卻比預期慢得多,美國和英國的工業機器人比原本少 49% 和 68%。在自動化方面,亞洲占據上風。ITIF 主席認為,如果這些差距持續存在或繼續擴大,將對未來整個歐洲經濟體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歐洲和美洲兩個地區國家都需要制訂出大幅提高機器人採用率的政策。

ITIF 進一步強調,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因害怕失業而不鼓勵採用機器人,現在證據很明確,採用機器人可以使經濟更具競爭力,從而幫助經濟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

(首圖來源:Flickr/JBLM PAO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