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53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和西方員工將自動化看成威脅不同,日本的機器人被視為友好的幫手。

《紐約時報》駐日本記者 Motoko Rich 文章寫道,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人願意擁抱各種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但現實是,機器人處理繁複的工作時,仍難以做到人工標準,連削馬鈴薯都不行。

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Source:pixabay

北海道一家生產馬鈴薯沙拉和燉馬鈴薯的食品加工工廠,原本想引進機器人自動化清理馬鈴薯表面的「小坑」。馬鈴薯普遍都會有些小坑,是未來會長出新芽的地方,烹煮前需要先挖掉,這是耗時又重複性的工作,正適合交給機器人做。

然而,當工廠負責人測試機器人時,發現由於機器人視覺處理不夠敏銳,且只能按單軸心來旋轉掃描馬鈴薯,有不少盲點。結果就是,機器人不僅漏挖,且在挖小坑時,也會削走旁邊的肉,增加耗損率。所以直到現在,工廠還是靠 30 名員工每天手動處理 15 噸馬鈴薯。

追根究柢,機器人就是還沒能按人類的標準完成工作。

負責管理工廠的柴山明仁說。

另一家在北海道旭川市的工廠雖然成功將 60% 工作自動化,但到削南瓜皮這關,還是得靠人工處理。因為工廠認為保留一點南瓜皮,燉起來會更香,但現有自動化處理的機器人並不具判斷保留南瓜皮量的功能,因此只能人工處理。

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Source:Flickr/Joi Ito CC BY 2.0)

除此以外,噱頭滿滿的機器人旅館、無人機配送、自動駕駛和療養院的護理機器人表現,都在不同程度讓人失望,但日本已是人均使用工業機器人全球第 4 高的國家。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統計,在日本,平均每 1,000 人使用 303 台工業機器人,且日本還為全球提供 52% 出口機器人。

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Source:IFR

日本企業在 AI 應用同樣反映出「力不從心」的困難。

甲骨文報告指出,日本只有 29% 公司在日常工作應用 AI,低於全球平均 50%,但從人們對 AI 的態度來看,日本支援公司應用 AI 比率為 76%,排名第 5,高於世界平均值 64%。

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有人建議日本可放寬政策,吸引更多移民。日本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但多則報導指出,因有文化差異,不少日本人頗排斥移民:

我覺得 20~30 年可能不夠,要 40~50 年才能讓移民真正融入日本。我們無法等那麼久。

三菱電機負責政府和對外工作的 Noritsugu Uemura 告訴《紐約時報》。因此很多人對勞動力短缺的基本態度就是:普遍認為給移民做的工作,改成給機器人就好了。

和排斥移民的心態相比,日本人願意投注對機器人的愛和信任不僅是工作場所,甚至延伸至個人生活。從哆啦 A 夢和原子小金剛,到 Sony 的機器狗等陪伴機器人,日本人情感上也願意向機器人尋求慰藉。

再怎麼熱愛機器人,日本暫時還無法用它們解決勞動力問題

▲ Sony 的機器狗。(Source:Flickr/hiroaki maeda CC BY 2.0)

恐怕世界真沒幾個民族能像日本人一樣對機器人愛得深沉。

但現實是,能賦予機器人「靈魂」的 AI 發展程度,正如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所言 ──「日本就像發展中國家」。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