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之路,然而,人們面對未知產生的恐懼,總是成為新世界發展的阻礙,就跟抵抗外來移民一樣,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將會搶走很多人的工作,但是卻沒有告訴我們,這同時也會創造更多工作,帶來更大的財富。
矽谷創業家與軟體工程師 Martin Ford 最近出了一本書,名為《Rise of the Robots》,擘劃一個失業的未來,引發軒然大波,他主要的論述是,人們面對機器世代,表現出來的行為像是溫水煮青蛙。
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在一二十年後,47% 的美國工作都會被機器取代,特別指的是白領工作,像是律師、記者、財務分析師。但 Ford 認為,哪些工作被取代跟甚麼產業沒有必然關係,主要是職業的功能。
他書中表示,「你就想想看另外一個聰明人,是否只要觀察你的工作,或是研究一下你過去的工作模式,就可以知道怎麼做的話,那麼你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被演算法取代的對象。」但當媒體一面倒地宣傳這種悲觀情緒,許多權威研究反而有不同的看法。
數位平台創造財富,相當於一個英國
麥肯錫報告 “A Labor Market That Works: Connecting Talent With Opportunity in the Digital Age” 是研究所謂數位人才平台對勞動市場的影響,研究人員將平台分成三大類,一種是工作媒合網如 Linkedin,一種是如 Uber 的服務平台,以及資料驅動的人才尋求工具如 Evolv。麥肯錫認為 2025 年前類似的平台每年可增加 GDP 2.7 兆美元,相當於創造另外一個英國。
且數位工具可以各種方式讓全球 5.4 億人受惠,包括工作技能媒合、更高的薪資。報告指出,善於利用數位平台的企業,可以因快速雇用正確的員工,而增加 9% 的產能。
新的數位工具可以讓勞動市場更流動、彈性、透明。研究人員 James Manyika 指出,雖然有些企業使用數位科技在全球獵才,增加議價能力減少薪水開支,但其實這種科技也符合員工的利益,因為企業無法阻止員工在 Linkedin 上刊登個人資料,Manyika 認為,數位平台是平衡勞資權力,但其實更傾向賦權給個人。
人機工作時代,企業應更重視人類智慧
另外一份報告來自《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19 世紀以來自動化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取代的是危險與骯髒的工作,第二階段發生在 20 世紀,取代的是無聊的工作,現在是第三階段的開始,準備取代的是決策性的工作。
研究人員承認自動化的推進,特別是資料驅動的人工智慧雖然已進入知識性工作,但是並不認為機器將取代大部分工作,反而會增加就業機會。研究人員提出五種不同的人機工作型態,範圍涉及大數據藥物發現、精準農業,到設計工作與老人照護,都是在機器參與人類智慧下創造持續性的工作典範。
但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利用機器與人工智慧取得勝利,關鍵因素是很多企業太過迷戀科技本身。報告指出,「企業成功必須建立在持續的創新,而不是成本效率上。」
至於創新,報告指出,必須重視人的提升,因為人永遠是下一代創新的源頭,以及實踐創新的元素,且是最難被競爭者複製的部分。
- Beyond Automation
- The robots are here — and you should be worried
- New Research Says Robots Are Unlikely to Eat Our 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