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每年 11 月,歐美電影獎季開跑,全球各大佳片紛紛踴躍報名,競逐各類獎項,直到隔年 2 月奧斯卡金像獎選出最後的贏家才告終。但在今年 11 月 4 日,素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就已經從最後百名決選名單內選出獲獎技術。台灣在經濟部技術處及能源局支持下,共有六項技術獲獎。
六項獲獎技術分別為工研院的「iSmartweaR 感知智慧衣」、「車用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行動輔助機器人」及「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SpeedPro 製程優化軟體」;以及資策會的「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全球百大科技研發奬資深評審委員提姆‧史達特(Tim Studt)指出,工研院的創新技術能在全球百大科技遴選中脫穎而出,除了因具備堅強的科技基礎,同時還可以迅速地獲業界採用及商業化量產,進而達到產品上市的目的。
在獲獎記者會中,除了工研院院長兼資策會執行長劉仲明、經濟部技術處處長傅偉祥、能源局副局長陳鈴慧及各獲獎技術代表人現身外,會場也展示了獲獎及入圍的技術。這些技術均企圖以前瞻創新的科技解決目前人類及產業問題。以下就介紹各項獲獎技術:
iSmartweaR 感知智慧衣
工研院與儒鴻合作開發出的這款智慧衣,採用「耐水洗導電紡織品」,以奈米材料為導電載體,再以塗佈方式賦予導電功能,同時具備高導電度、可撓曲與耐水洗等優點,不怕觸電,且能用在各種布料上。另外搭配「微型雷達 NPNS」能測量人體生理訊號,進行心肺狀況評估,不必非常貼身,即使保持一定距離也能偵測到,相當方便舒適。能廣泛應用在運動、健康及醫療管理方面。
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
為因應車聯網時代來臨,駕駛過程中會接收越來越多資訊,工研院所開發的遠距浮空 HUD,可讓駕駛不用移動視線就能看清影像,大幅縮短眼睛調整焦距適應時間。另外,這款顯示器採用的蝶式分光技術還可一次顯示三個獨立浮空畫面,可滿足將來行駛資訊需求。
行動輔助機器人
透過感測器及動力輔助,能協助下半身癱瘓的傷友完成站立、坐下、平路行走及上下樓梯與斜坡等動作。行動輔助機器人具有下列五種特性。第一,腰部開闔設計,讓傷友能獨立穿卸。第二,特殊鞋底設計,讓使用者重心自然前傾廷升穩定性。第三,腰部感測器能主動偵測姿態,評估風險並做出因應。第四,不用背負厚重電池。第五,輔具與腿部保持自然空間,減低受傷機率。
高速充放電鋁電池
工研院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以石墨及鋁為原料,研發出和紙張一樣柔軟、可彎折,且易量產的薄型導電材料。即使遭受外力也不會引發災害。未來可搭配再生能源發電機組,裝設定置型的大型儲能裝置。也能進一步取代目前壽命較短的汽車鉛酸電池,可望延長到十年以上。
SpeedPro製程優化軟體
在各產業要求節能減碳及速率的趨勢下,航太等產業的零組件,還必須兼顧輕量、安全及可靠性。通常廠商會將整塊胚料直接加以切削,移除量往往超過九成,且零件形狀極其複雜,牽涉到工件切削位置的精準度、刀具的轉速以及加工路徑。過去往往要靠有經驗的師傅採用銑床 CAM 程式加工,工研院開發出 SpeedPro 製程優化軟體後,能自行計算規劃最佳加工路徑,除了保護高價零組件外,還能發揮最大產能。
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
資策會的「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透過「紅外線隱形編碼」與「定向定位」技術,結合智慧眼鏡以及虛擬導覽員,能依據使用者角度提供資訊,讓民眾參觀博物館等展覽時,同時感受文字、語音與影像的多媒體資訊,不受環境或光源影響。這項技術還提供自動化佈建工具,讓策展人自行發揮佈展情境。目前已曾經成功運用在 2015 故宮博物院「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