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研究發現在預測毒癮復發上,觀察大腦獎勵機制的活動可能是關鍵

27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史丹佛研究發現在預測毒癮復發上,觀察大腦獎勵機制的活動可能是關鍵

在藥物成癮治療中,過去認為預測對象是否會復發是不可能的,然而史丹佛心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可能的線索,至少像古柯鹼(cocaine)和安非他命這樣的興奮劑來說,大腦獎勵機制的活動可能會是關鍵。

這是史丹佛大學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Wu Tsai Neurosciences Institute)了解成癮原因和治療方法研究的一部分項目,在這項已刊載於《JAMA Network Open》上的初步研究中,研究團隊透過大腦掃描的數據進行預測,在 3 個月內的復發預測上達到了 75% 的準確率,如果後續研究證實,這將會是一項重大進展。

有鑑於目前這樣研究只參考了 36 個退伍軍人案例,目前結果還只算是初步的,但如果未來在擴大的延伸研究中也能得出相同結果,將可以協助醫生找出誰較可能複發並需要更多幫助。

這並不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希望能做到預測復發,也不是第一次試圖透過大腦掃描得到答案。過去一些研究者曾嘗試使用臨床觀察、人口統計數據及患者報告來預測復發情況,但往往總是收效甚微。而在動物大腦為基礎的研究上,心理學家同樣沒有取得多大成功。

考量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採取了略為不同的形式進行。在實驗對象上,研究人員從「28 天住院治療計畫」(針對興奮劑上癮的退伍軍人所辦理)中找來 36 名受試者,並從周遭社區募集了 40 名健康者進行 fMRI 掃描。

在每次掃描期間,參與者都會看到一系列圖像,包含食物、辦公用品、藥物以及吸毒用具,在參與者離開治療後,團隊會在一個月、三個月和六個月進行訪談,並在某些情況下進行藥物測試,以確定是否有任何患者復發。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研究其實也有類似的展示圖片與掃描觀察,關鍵區別在於團隊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圖片。在這項新實驗中,圖片採用隨機呈現,因此參與者並不會習慣於某一種類型的影像,同時每個圖片前面都有一個提示,顯示哪種類型的圖片即將出現,好讓參與者對即將出來的東西增加期待。

團隊發現與健康人相比,戒毒康復中的患者大腦對藥物圖片的反應更多,特別是在稱為中腦邊緣系統(mesolimbic system)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被稱為大腦處理獎勵機制的區域,更重要的是,其中被稱為「伏隔核」(NAcc)的活動與 3 個月內的複發情況明顯密切相關。

光是利用對伏隔核區域活動的觀察,團隊在患者戒毒 3 個月內復發情況的判斷準確度上達到了 77%。與過去和猜測差不多的預測方法相比,這項結果明顯要好上許多。

研究人員還發現,伏隔核對藥物圖像的反應越多,患者就越早復發。那些伏隔核反應最小的患者 76% 在 3 個月內都沒有復發。相比之下,那些反應最大的患者只有 38% 稱到了 3 個月。

由於初步研究是針對退伍軍人進行,團隊期望未來的研究能夠擴展來包含更多女性──在本研究中,只有兩個女性進入患者組。團隊也在研究如何利用結果指導治療策略,即使這無法衍生出治療方式,論文資深作者、心理學教授 Brian Knutson 認為,光是有機會提供醫生一種方法來確認誰最有風險復發,這件想法就非常令人鼓舞。

「現在真的沒有辦法知道誰能否從治療中受益或會不會復發,如果我們能掌握一個可以預測復發的信號,那麼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首圖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L.A. Cic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