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防疫規矩多,媒體坐困球場如籠中鳥

29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大聯盟防疫規矩多,媒體坐困球場如籠中鳥

空盪的球場,擊球聲格外清脆響亮,人造的球迷加油聲在場內環繞,提醒大家賽前打擊練習時間已過,比賽正在進行,這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疫情期間閉門開打的標準景象。

為了防疫,大聯盟訂出長達 113 頁規定,不只場上球員要適應「新常態」,場邊媒體工作型態也被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打亂,喪失在場內趴趴走的特權,從下午到深夜比賽結束幾乎都得待在包廂內,彷彿失去自由的籠中鳥。

大聯盟本季因疫情延後近 4 個月開打,與美國職籃 NBA 集中在佛羅里達州迪士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泡泡」裡復賽不同的是,大聯盟 30 支球隊仍使用各自主場,且須配合賽程征戰各地,在兩個多月內完成 60 場例行賽。

紐約大都會 7 月 29~30 日主場迎戰來訪的波士頓紅襪隊,睽違 10 個月,花旗球場(Citi Field)再度迎接大聯盟例行賽,也讓外界有機會一窺疫情前後場內外的劇烈變化。

以往媒體出入口高效率的安檢變成層層關卡,過金屬探測門、隨身物品讓警犬嗅過後,手持清單的工作人員上前念出一長串症狀,詢問過去 14 天是否疑似染疫或與患者接觸。過關後量額溫不能超標,工作人員才會放行,讓媒體入內領取採訪證。

歷經一番折騰,採訪證終於到手,工作人員最後順便給了塊磁鐵並說:「包廂廁所每次限一人使用,進廁所前請把這貼在門上。」

以往最多可 3 人同時使用的媒體包廂男廁因疫情變成強迫一人獨享,大聯盟落實社交距離規定果然不是說說而已。

包廂空間有限,球團如開放所有申請的媒體到場採訪,恐難以在室內保持社交距離。大聯盟本季因此規定,每場到場採訪的媒體上限為 35 人,包廂內座位一律間隔至少 6 英尺(約 183 公分),記者入內後須按照座位安排入座。

過去,大聯盟每場開賽前 4 小時開放媒體入場,文字記者可在特定時段進出主客隊更衣室、參加記者會、賽前練習時進到場中。如今,大聯盟規定媒體不得在球場內遊盪,不能進入場中、更衣室等管制區域;賽前賽後訪問改採 Zoom 視訊形式,一般媒體無法近距離接觸球員與教練。

影響所及,文字記者從抵達球場到球賽結束,好幾個小時都在媒體包廂內「關禁閉」。

攝影記者待遇較特殊,開賽後可在場邊指定區域拍攝。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大砲」無法架在休息區旁的攝影壕溝,因為大聯盟鼓勵球員與教練在場邊保持距離,壕溝被腹地擴大的休息室占據,攝影記者只好在觀眾席取景,成為場邊的另類觀眾。

大聯盟防疫規矩多,媒體坐困球場如籠中鳥

大聯盟未強制球員與教練戴口罩,媒體等場邊人員則須全程配戴,進入球場後除飲食外不能脫下口罩。

依規定,球團僅能提供媒體餐盒,包廂旁的媒體用餐區因此暫停開放,沒有自助餐,也見不到以往提供到比賽中段的冰淇淋等點心。大聯盟開放媒體攜帶外食,但過去能喝到飽的咖啡、碳酸飲料都沒了,只剩球團提供的瓶裝礦泉水。

失去親身採訪球員與教練的機會,又少了豐富多樣的飲食選擇,疫情期間場邊媒體工作單調無趣許多,吉祥物也好不到哪去。

比賽期間,「大都會先生」(Mr. Met)孤單地坐在觀眾席,與人形立牌作伴。7 局上結束「帶我去看棒球賽」(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旋律響起時,大都會先生在攝影機前帶頭做伸展操,但空曠的場內沒有球迷起身伸懶腰,大螢幕上觀眾席坐滿的球迷都是資料畫面。

這些畫面勾起往日場內人聲鼎沸的美好回憶,但 7 局下開打後又回到現實,場邊滿是突兀的紙板球迷,模擬球迷鼓譟聲的罐頭音效環繞場中。不自然,正是大聯盟這個賽季的寫照。

棒球曾多次協助美國民眾走出傷痛,大聯盟在疫情期間開賽本應是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的象徵,場邊動態卻突顯疫情下一切都不再正常。

大聯盟即使訂出鉅細靡遺的防疫規定,仍不敵狡猾的新型冠狀病毒。由於捨棄與外界隔絕的「泡泡」,大聯盟本季展開不到 2 週,邁阿密馬林魚、聖路易紅雀隊相繼爆發群聚感染,導致賽程大亂。這個縮水賽季一旦喊卡,大聯盟不僅實驗失敗,也將傷了球迷的心。

(作者:尹俊傑;圖片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