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不論是在歷史或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人們展現出無情、惡意或自私行為的例子,在心理學和一般用語中,人格的惡意面依據表現出來的不同傾向有著許多稱呼,但最新研究指出,儘管外在表現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多數惡意特徵都有著共同的人格「黑暗核心」,這意味著具有特徵之一的人也可能展現出其他傾向,研究者將其存在的共通性稱呼為「D 因素」(D-factor)。
過去英國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在智力的研究中,曾發現個體在不同智力測驗上的成績高度相關,而在針對超過 2,500 人的一系列研究中,透過客觀衡量、自我報告等各式各樣的內容研究行為和傾向,德國、丹麥的研究團隊也發現 9 種最常被研究的黑暗人格特質中存在一種核心理念:即「D 因素」。
這 9 種最常被研究的黑暗人格特徵,分別是利己主義(Egoism)、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自戀狂(Narcissism)、心理特權(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精神病態(Psychopathy)、虐待狂(Sadism)、自我利益(Self-interest)、惡意(Spitefulness)。
(Source: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而所謂的 D 因素,可以被看做是最大化個體作用的一種傾向,將自己的目標和利益置於他人之上,運用一系列信念做為正當化的藉口來防止內疚、羞恥或遺憾的感覺,甚至到達在傷害他人過程中獲得樂趣的程度。
儘管其中不同人格傾向展現出來的主要特徵可能不同(像是自戀會重視將過程正當化,而虐待狂的主要特徵則是從傷害中獲得樂趣),每種特徵也都可能產生特定的行為,然而從本質上講,這些黑暗特徵都具有更多的共同點,這意味著表現出其中特定惡意行為(例如羞辱他人)的個體,未來表現其他惡意行為的可能性也更高。
就像智力一樣,這些黑暗的人格特徵都都呈現同一種氣質的表達傾向,研究團隊相信透過描繪出這些黑暗特質的共同點,未來人們可以簡單地確定這個人有很高的 D 因素。研究作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Ingo Zettler 認為,這些「黑暗核心」的知識將可以對研究者或治療師發揮關鍵協助。
「舉例來說,在公司或公共部門發生極端暴力、破壞規則、說謊和欺騙的情況下,關於一個人 D 因素的知識可能會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來評估他會重新犯下同樣問題、或做出更有害行為的可能。」
這項研究已經刊登在《Psychological Review》期刊上。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