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一家不以獲利為目的的公司,該如何長久運轉下去?4 年前,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諸多矽谷大亨成立非營利性組織 OpenAI 時,顯然都低估需要的人力和資金。
微軟 22 日宣布,投資 OpenAI 10 億美元,以協助開發 AGI(通用人工智慧)平台,解決更多科學難題,共同達到人工智慧技術民主化。
這並非微軟與 OpenAI 團隊第一次接觸。早在 2016 年,微軟旗下 Azure 雲端服務就曾為 OpenAI 提供深度學習和神經網路渲染等大規模實驗所需的算力條件,當時微軟還獲得 OpenAI 的人工智慧技術與專家支援。
▲ OpenAI CEO Sam Altman(左)與微軟 CEO 納德拉。(Source:微軟)
不同的是,這筆投資後,未來微軟就會成為 OpenAI 的獨家雲端供應商,同時 OpenAI 也會和微軟合作開發 Azure AI 超級計算技術,並授權微軟使用部分技術商業化。
然而,不少業界人士都對本次合作抱質疑態度,他們擔心 OpenAI 會受微軟影響,屈服於財政壓力和利他因素,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保持開放、平等傳遞的態度。
OpenAI 已於今年 3 月進行一次重組,成立名為「OpenAI LP」的子公司,目的就是為了籌集資金,吸引人才,繼續與 Google、亞馬遜等大公司在 AI 領域競爭。
也因這次轉型,現在 OpenAI 已不再是純非營利性組織,而是混合營利與非營利性質的混合企業。
對此,OpenAI 創始人 Greg Brockman 接受 Vox 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研發不僅需要巨大算力,也需要龐大資金。非營利組織在籌款有極限,彌補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現有架構。
另外,OpenAI 分析報告也指出,2012~2018 年,最大規模的 AI 訓練需要的算力增長了 30 萬倍,等於每 3.5 個月便翻一倍,遠超摩爾定律的速度。
對算力的渴求,也可視為本次 OpenAI 和微軟合作的契機之一。
▲ OpenAI 的機器手系統 Dactyl。
目前 OpenAI 的重點,仍是構建「能做所有事的 AI」──就是開頭提到的「AGI」(通用人工智慧平台)。
如字面意思,AGI 不再是只是為解決某一特定問題而生的人工智慧系統,而將「集大家所長」,擁有更接近人類的思考方式,幫助解決人類現存的氣候、醫療等科學難題,堪稱是真正意義的「人工智慧」。
但做到 AGI 並不容易,多數專家認為,目前大多數機器學習仍依賴資料堆砌,缺乏根本性的技術突破,有發展瓶頸。
Google 工程總監 Ray Kurzweil 曾在非正式採訪時表示,直到 2029 年,人類才有超過 50% 機率打造出 AGI 系統;而家用機器人公司 iRobot 的聯合創始人 Rodney Brooks 更悲觀,他預估時間點為 2200 年,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是 2099 年左右。
長遠來看,微軟的投資更像為未來買單;當然可以藉助 OpenAI 已有的強化學習平台和神經網路項目,改進自家 Azure 平台和雲計算領域,更快展開商業化。
目前,OpenAI 最被大眾消費者熟知的成就,是在電競領域擊敗《Dota 2》遊戲的前世界冠軍。這和 Google 旗下 DeepMind 一樣,後者同樣在《星海爭霸 II》戰勝不少職業玩家,並強調 AI 具備的複雜運算和決策思維。
今年 2 月,OpenAI 還展示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 GPT-2,只要提供一小段文字,它就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其他內容,小說、新聞都不在話下。
但這些計畫仍然與理想的 AGI 有很大距離,OpenAI 要達成這個目標,大概也不是微軟 10 億美元就能解決。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 微軟投資 10 億美元和 OpenAI 達成合作協議,將共同打造更先進的 AGI 技術
- 贏了世界冠軍不意外,和 AI 在 DOTA 中並肩作戰才讓人糾結又興奮
- OpenAI 重組,加速融資之路
- 開發的自動寫作 AI 模型文筆太好,OpenAI 罕見選擇延後公開研究
- OpenAI 發表強人工智慧研究綱領:讓 AI 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