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許多人都受慢性疼痛問題困擾,但你知道嗎?其實昆蟲也得面對相同的問題。澳洲研究指出,受過傷的果蠅餘生都會對疼痛較敏感,也會更努力保護自己。
雖然人們普遍不認為昆蟲感受得到任何疼痛,但過去許多無脊椎動物都曾展現能感知和避免人們認為疼痛的危險刺激,而現在澳洲查爾斯帕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re)團隊研究首次證實,即使傷口癒合後,昆蟲也會有類似慢性疼痛的經歷。
領導研究的副教授 Greg Neely 解釋,昆蟲可檢測對身體有害的刺激,像是熱、冷或身體傷害,在非人類中,這種感覺稱為「痛感」(nociception),但為了簡單起見,還是將昆蟲的體驗稱為「疼痛」來比較。
就像人類病患,研究人員發現,曾受傷的昆蟲即使康復後,也會對非疼痛的刺激「長期過敏」。
所謂的慢性疼痛,指的是原始損傷癒合後持續存在的疼痛,通常以兩種形式呈現:炎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
以神經性疼痛來說,疼痛往往發生在神經系統受損後,像是坐骨神經痛、夾神經(pinched nerve)、帶狀皰疹、糖尿病、癌症和意外傷害後,都有產生神經性慢性疼痛的情況。
這篇刊載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團隊針對果蠅進行神經性疼痛研究,為了瞭解果蠅的反應,團隊先損害果蠅某條腿的神經,接著讓傷勢完全癒合。
癒合後的測試中,研究者發現,即使果蠅的另一條沒受傷的腿也異常敏感,彷彿就像人類,受嚴重傷害後,試圖透過更敏感的神經在餘生保護自己。
透過果蠅解剖,研究人員也更了解確切運作方式。
接收身體的疼痛訊息時,疼痛會先透過感覺神經元進入腹側神經索(果蠅版的脊髓),神經索有像一扇門的抑制神經元,用來允許或阻止疼痛傳遞。神經受傷後,果蠅腹側神經索所有「煞車」會永久破壞,導致疼痛失去關閉的閾值,讓果蠅餘生都神經敏感。
過去推測人類的慢性疼痛是由於周圍敏感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或中樞神經解除抑制(central disinhibition)導致,透過果蠅的研究,顯示後者更有可能是慢性神經痛的關鍵所在,現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類似變化也會導致人類的慢性疼痛。
這讓研究者未來能更專注相關機制,創造包含幹細胞等全新療法發展。Neely 認為,這項研究或將促使第一個不是針對症狀、而是針對慢性疼痛根本原因的治療產生,如果最終真能開發出修復疼痛根本原因的藥物或療法,將能幫助很多因慢性疼痛受苦的人。
「動物需要失去阻止疼痛傳遞的『煞車』才能在危險的情況下生存,但人類失去『煞車』只會讓生活變悲慘,我們需要找到讓『煞車』回來的方式,才能過舒服且無痛的生活。」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