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日前在接受媒體聯訪時指出,台灣在半導體、個人電腦(PC)時代之後,就沒有再走上世界領先的技術路線。他說,台灣已經在軟體、社群、行動(mobile)與應用程式 (App) 上缺席,這次的 AI 人工智慧浪潮,也沒有能看到台灣可以有引領的先驅。因此,台灣在 AI 的發展沒有可樂觀的地方。
李開復還進一步指出,台積電已經在製程設計上應用 AI 架構中的深度學習協助升產晶片,鴻海不但生產,還應用大量的製造機器人進行智慧生產。至於,IC 設計大廠聯發科也開始採用 AI 設計晶片,且將晶片未來應用在 AI 領域。所以未來台灣在 AI 產業領域中,「就是靠這幾家公司了」。
對李開復這樣的說法,業界人士表示並不完全同意。因為 AI 技術著重的是演算法開發,以及相關軟體的搭配,加上硬體晶片效能的幫助,才能使 AI 發揮一定的效能,否則就只是大數據分析與處理而已。在這些項目上,台灣雖然有很強的硬體生產力,但缺乏像國外 Google、微軟、IBM 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借助市場經驗,發展演算法與軟體,整體發揮 AI 智慧的效能。因此,台灣落後的是在這部分。
李開復也提到,目前興起的 AI 浪潮會分三階段爆發。第一批是已有大數據的領域。第二階段,將會是透過產生新數據,進一步成為新應用。最後的第三階段,將會是自動化階段。這個階段,幾乎所有人做的事情都會被取代,人類將不用再每天燒菜、掃地,AI 的發展將從工業化、商業化最後到家庭化。
業界人士也認為,台灣在第一階段的大數據運用上,其實已經逐漸追上先進國家。這部分從國外許多城市來台灣,取經 Ubike、悠遊卡、全民健保的數據應用,就可以看出台灣有其獨特的案例。除了公部門之外,許多私人企業也開始採用 AI 應用,以協助企業提升效能,降低成本。例如,提供股市資訊的上市公司精誠資訊,就因為長時間以來,資料庫中累積的大量相關財經資料與分析報告,具備國內最完整且詳細的資料,未來透過 AI 進一步擷取分析,並且提供相關投資理財建議,這在國外已經有先例可循,也使精誠有機會先一步站在 AI 應用的浪頭上。
此外,國內產業分析機構集邦科技與拓墣產業研究所,也因為資料庫中累積了 20 年的產業分析資料與報告,透過這些資料與分析報告「餵」給 AI,之後再提供相關產業分析報告,研判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與方向,給予相關企業與政府單位為未來發展的參考。過程中透過 AI 的資料研讀與分析,可完整匯集過往歷史資料,且快速又省時完成分析內容,再由產業分析師做最後的判斷,如此可提升工作效率,又達到減少錯誤的風險。因此就業界觀察,包括硬體製造的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軟體資料彙整的精誠、集邦、拓墣等單位,以及幾家低調進行中的企業,都是台灣有機會在 AI 產業發揮實力的公司。
事實上,業界人士指出,AI 人工智慧的出現,並非如李開復所說,只是為了取代人類的工作,而是要讓人類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因此,企業要以 AI 達到目的,之前的資料管理作業就要做得很好,如此才能有系統的「餵」給 AI,讓 AI 從大數據中學習判斷與分析,提供最好的結果以供參考。但可惜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企業,這方面多半仍未到位。希望藉由 AI 提升工作效率,這方面台灣多數企業仍有長遠的路要走。
(首圖來源:Flickr/A Health Blog CC BY 2.0)
AI人工智慧新知管道
如何深入了解 AI 趨勢?快速收到第一手 A.I. 學習資訊與相關新聞?歡迎加入臉書社團「AI人工智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