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 AI 助力生醫產業,鴻海、廣達對談科技跨界醫療商機

33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看好 AI 助力生醫產業,鴻海、廣達對談科技跨界醫療商機

科技進步帶來的改變不僅影響了你我日常生活,也為全球各大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浪潮,在 4 日台灣醫療科技展的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MEDTEX Summit  Asia)中,特別邀請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進行領袖對談,對未來科技跨界醫療的模式與動態進行分享。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原先預計出席此場活動,但由於臨時接到美國白宮邀約,改由現任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代為出席。劉揚偉表示,今年 6 月郭董投入總統初選後,便由他接任鴻海董事長的職位,郭董也在當時向他表示,從今往後他將專注在國家大事,鴻海內部事務則由劉揚偉全權負責。

上醫醫未病之病

2025 年全球醫療產業將有近 20 兆美元的產值,其中最具潛力的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領域預估可成長至 5,040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 29.8%,劉揚偉認為,考量到台灣的醫療及科技實力,數位醫療在台灣具有十足發展潛力。

劉揚偉指出,在數位醫療領域中,台灣的 ICT 產業對行動醫療(mHealth)和數位醫療系統(Digital Health System)的科技上非常有經驗,可以說是發揮專長的難得機會,透過與台灣生技業的合作,能夠以很好的優勢發展出一番作為。

看好 AI 助力生醫產業,鴻海、廣達對談科技跨界醫療商機唐朝名醫孫思邈曾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截至目前為止,醫療技術多僅能醫治已出現的疾病,在劉揚偉看來,透過 ICT 產業加值帶來的感測器與相關設備,人們將能夠在疾病未發生前收集數據資料預測,達到精準健康的「上醫」目標。

在經過多方研究評估之後,鴻海已將數位醫療放入未來五年規劃中,包含與台大合作的癌醫中心、H2U 平台和光子治療系統都是鴻海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劉揚偉表示,科技與生技兩大產業彼此加值,醫療能夠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台灣 ICT 產業也能持續發展,但關鍵在於大家必須攜手密切合作,「台灣可以再創、甚至超越 ICT 產業的輝煌成就」。

AI 助力精準醫療發展需耐心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對於科技產業來說,要跨入生醫產業是非常艱難的挑戰,因為生醫產業總是人命關天,而科技業從來也沒有面對到這種難題,就好像生醫講的是文言文,而科技業卻在講白話文,兩邊要能夠良好溝通還得花時間學習,以他自己來說,儘管花了兩年摸索已經慢慢能聽懂醫學專業的內容,但還是相當吃力,也因此至今都還覺得自己是「門外漢」。

以目前來說,廣達還設定在智慧醫療元年,但也已經針對醫療產業做出了「ABCD」的布局,其中廣達 AI 實驗室負責演算法(Algorithm),研究院負責大數據(Big Data)、雲端(Cloud)和設備(Device)則分別交給雲達科技和醫療產品事業部負責,在與 MIT 的 5 年合作計畫中,廣達也正在發展心血管風險、乳癌及院內感染 3 個項目的預測系統開發。

儘管看好 AI 能協助精準醫療發展,但在林百里看來,ICT 要跨入生醫界的確得花上一些時間。林百里指出,精準醫療與大數據息息相關,但對於醫療產業來說,大數據講的不僅是一家醫院、一個醫生的數據,還得結合環境、基因及生活習慣等資料.可以說需要整個醫界一起合作才有辦法,除此之外,醫療產品的行銷和供應模式與科技產業的情況完全不同,醫療產品往往都是少量多樣,應用很難符合共同需求,研發、臨床也都得花大量時間與資金,再加上台灣市場較小成不了經濟規模,科技業要跨入醫療必須很有耐心。看好 AI 助力生醫產業,鴻海、廣達對談科技跨界醫療商機林百里表示,他所面對的醫生多數都很懷疑 AI 能夠幫上什麼忙,對於 ICT 產業來說,首先得讓自己對產品有信心,之後還得讓醫生相信、讓病患願意信賴,以這樣的目標來說,至少得花上 10 年才能發展出具共識的商業模式。

除此之外,林百里也對台灣 ICT 結合醫療還有著另一層擔憂。林百里指出,台灣軟體教育落後很多,原本就已經缺少軟體人才,隨著 AI 發展更是爆發許多需求,但就像數年前的雲端趨勢一樣,AI 時代的來臨是一種必然,台灣必須想辦法解決軟體人才缺乏的問題。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