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抗憂鬱藥,科學家最愛憂鬱的魚

111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研發抗憂鬱藥,科學家最愛憂鬱的魚

無論你是多樂觀的人,身處在都市的高壓環境難免會感覺沮喪、憂鬱、焦慮,若無法轉換心情,長期下來會影響大腦活動,轉成憂鬱症、焦慮症等棘手的問題。不只人類會憂鬱,動物也會,甚至看起來在水中悠游自在的魚,也會憂鬱。

很多人家裡養魚或曾經養過魚,但是魚會不會憂鬱,可能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 Heather Murphy 卻在蜜月旅行中,在飯店酒吧一角看到一個魚缸,裡面住著一隻泰國鬥魚,死氣沉沉地待在水底一動也不動,Murphy 突然感同身受,認為這隻魚心情不太好。

他回去問科學家,沒想到他的直覺是對的,甚至許多抗憂鬱藥物,都來自魚的實驗。美國阿拉巴馬州特洛伊大學生物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Julian Pittman 就拿斑馬魚研究開發新的抗憂鬱藥物,且科學家還很喜歡與魚一起工作,因為魚一旦憂鬱起來非常明顯。

這種特性讓科學家可以測試抗抑鬱藥的有效性,測試法叫新型魚缸測試,方式是將斑馬魚丟到魚缸裡,如果 5 分鐘後魚一直待在魚缸下層,表示魚在憂鬱,如果游到魚缸頂部,通常代表魚在探索新環境,程度就看魚在魚缸底部或頂部的時間多久。

但問題是魚在底部就是憂鬱嗎?我們不是魚怎知道牠在想什麼?雖然研究人員觀察到與人類反應相似的血清素與多巴胺波動,但魚或老鼠都不能與人類的憂鬱症相提並論。其實這個問題在魚類研究社群爭論已久,他們爭議的是焦慮或憂鬱是否可用來形容魚類。

但過去 10 年,科學家觀察斑馬魚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包括食物、玩具、探索等,就像憂鬱症病人一樣,因此他們認定魚的行為就是憂鬱表現。雪梨行為科學家 Culum Brown 針對魚類的認知發表過上百篇研究,他認為憂鬱症病人會表現出退縮行為,魚也一樣。

賓州大學魚類專家 Victoria Braithwaite 認為,導致魚憂鬱的原因很可能是缺少刺激。科學家表示,魚是天生具好奇心與尋求新事物的動物,當魚覺得無聊時就會表現得憂鬱,可以放一些新東西到魚缸裡,或是變換物件位置。

Brown 也同意這種說法,他先前實驗發現,把魚放在一個多植物、豐富且複雜的環境,就可讓牠們有事可忙,因此降低憂鬱行為,幫助大腦成長。小魚缸不只探索空間有限,水質也不穩定,也沒有足夠的氧氣。科學家指出小小圓圓的金魚缸是最差的飼養環境。

(首圖來源:Flickr/Tamaki Sono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