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藥物中的非活性成分可能並不是真的那麼「非活性」

34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研究:藥物中的非活性成分可能並不是真的那麼「非活性」

許多藥物都會加入非活性成分(Inactive ingredients),用來改善口服味道、保質期或促進吸收,但近日由布萊根婦女醫院和麻省理工團隊領導的新研究指出,美國許多常用處方藥都含有可能引發過敏的非活性成分,而這些成分往往難以辨識。

所謂的非活性成分,指的是因為某些需求添加至藥丸或膠囊配方,並不預期有直接治療或生物效果的物質,儘管這些成分都已經進行過安全性測試,但一些零散的病例報告顯示,非活性成分仍可能會讓不耐受特定物質或容易過敏的個體產生不良反應。

論文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胃腸病學家 C. Giovanni Traverso 指出,過去曾有位乳糜瀉(Celiac disease)患者被開了藥,而他們從藥房拿到的藥丸配方中卻含有麩質,這個事件也讓團隊開始有了研究全世界數千種藥物含有的非活性成分想法。

「當你是臨床醫生,要做的最後一件事便是開個處方,但這些藥物卻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或過敏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分析了超過 4 萬種口服藥物中含有的近 35 萬種非活性成分數據,並發現其中有 38 種非活性成分在文獻中曾有口服後引發過敏症狀的情況,而研究的 92.8% 藥物都含有至少一種這類非活性成分。

這些成分包括乳糖、花生油、麩質和化學染料。在團隊的調查中,約 45% 藥物含有乳糖、33% 藥物含有食用染料,而有 0.08% 藥物則含有花生油成分(儘管比例聽來非常稀少,但在黃體酮(progesterone)這樣的藥物中,很少有替代品不含這種非活性成分)。

參與研究的生化數據科學家 Daniel Reker 指出,這些數據真正引人關注的是它的複雜性,「有數百種不同版本的藥丸或膠囊使用不同的非活性成分組合提供相同的藥物,這突顯了非活性成分潛在的可能選擇有多複雜,但也顯示現在還有一個尚未開發的機會,能為異常敏感的患者專門挑選最適合的藥物版本。」

目前還不清楚敏感個體中引發反應所需的成分量是多少,儘管藥物中的乳糖含量可能太低不會引起許多患者的反應,但仍可能對嚴重乳糖不耐症患者或必須服用許多含有乳糖藥物的人。

Traverso 表示,雖然我們將這些成分稱為「非活性」,但在許多情況下它們並不是,雖然劑量可能很低,但我們並不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的反應門檻是什麼。「這促使我們思考精確護理及監管立法標記那些有著可能引起不良反應成分的藥物。」

這份研究已經刊登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