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可分為四類,惡行程度不同

29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肺癌可分為四類,惡行程度不同

台灣每年有近 1 萬人死於肺癌,肺癌已於 2016 年超越肝癌成為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 儼然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而肺癌也是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 100 萬人死亡,早就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 視為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目前已知肺癌並非單純的一種疾病,根據癌細胞分化程度和形態特徵可將肺癌粗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後者還可再細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不同種類肺癌的治療方式以及其對治療的反應各不相同,以下是各類肺癌的相關資訊。

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因為細胞質的部分很少,所以細胞較小因此得名。在台灣,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病患的十分之一,歐美則占四分之一。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形成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90% 以上的病患是長期吸菸的老菸槍。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小細胞肺癌生長速度較快,也較惡性。少數患者發現時腫瘤仍小且尚未侵犯到淋巴結時,可選擇以手術切除。但因為小細胞肺癌惡性度高,容易轉移,手術後仍需化療。若發現時腫瘤已較大則不考慮手術切除,雖然這些病患起初以化學藥物治療時多半都會有效,有些病患的腫瘤能完全消失,但是通常一年內就產生抗藥性而復發 ,能活超過 5 年的患者不到 5%。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通常沒有發生 EGFR 突變,因此常用於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並不適用這些病患。而免疫治療則是令人期待能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方式,相關臨床試驗已於全球各地進行。

肺腺癌

國人肺癌病患人數最多的是肺腺癌,約占總數一半。而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 80% 為肺腺癌。吸菸的族群罹患肺癌時有些時候會是肺腺癌,而非吸菸者罹患肺癌時則大部分屬於肺腺癌。肺腺癌的腫瘤通常出現在支氣管較深部位,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其他種類的肺癌細胞慢。若早期發現肺腺癌時,通常可以手術切除治療而得到不錯的療效。但由於較早期的肺腺癌沒有明顯症狀,若沒有定期癌症篩檢並不會發現,有些病患甚至出現頭部不適才發現原來肺腺癌已發生腦轉移。某些肺腺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後若證實其癌細胞 EGFR 突變為陽性,則可使用 EGFR 標靶藥物治療延長生命。就算腫瘤產生抗藥性仍有第二、三代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此外新一代的藥物仍不斷開發,並朝向使肺腺癌成為一種慢性病而不會致命的方向邁進。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發生也與吸菸有很強的相關性,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因為癌細胞的形狀較扁平,顯微鏡下觀察時狀似魚鱗而得此名。癌症初期常因阻塞氣管而導致咳嗽、呼吸困難、胸痛以及肺炎等,而癌細胞生長較為緩慢因此惡化較慢。若較早發現罹患此癌,可以手術或放射線照射治療,當癌細胞侵犯至淋巴結則以化療搭配放療為主。雖然此癌並不具有 EGFR 突變,FDA 最近通過一項 EGFR 的標靶藥物(necitumumab),透過抑制 EGFR 蛋白質表現量去治療轉移性的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此外,FDA 也已核准抑制血管新生藥物 ramucirumab 可與化療藥物合併,用於治療化療失效的病患。最新發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療法對某些癌轉移的末期病患效果非常好,甚至使腫瘤完全消失。但現階段免疫療法的藥價昂貴,並非一般家庭有能力長期負擔。

大細胞肺癌

大細胞肺癌病患人數是所有肺癌病患的 10% 以下且多出現於男性,顧名思義這類型的癌細胞比較大。 因為生長快速、轉移能力強,發現時常常腫瘤已經很大且是晚期癌症了。此外,這類腫瘤還小時就具備轉移至其他器官組織的能力,非常惡性。大細胞肺癌病患初期症狀是呼吸短促、虛弱、肩膀背部疼痛,晚期時則會有久咳不止、咳血等情形。某些癌細胞還會分泌賀爾蒙類的物質而使男性胸部變大。 治療此類癌症的原則與其他肺癌類似,但由於大細胞肺癌較惡性,因此治療效果較差。

吸菸是已知一項造成肺癌「可被預防」(preventable)的因素,隨著世界各國鼓勵戒菸及拒絕二手菸,菸害造成的肺癌比例已開始逐年下降。然而肺癌卻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病患竟然只有 30 多歲!此外女性吸菸人口減少較不顯著,導致女性肺癌在所有肺癌患者的比例愈來愈高。由於肺癌初期常沒有嚴重症狀,等到身體嚴重不適時常已是晚期而較難治療。因此若能定期接受癌症篩檢,盡早揪出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

(首圖來源:Flickr/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