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智慧製造究竟是不是泡沫?自從德國喊出工業 4.0 促進製造業智慧化升級轉型以來,不少人質疑智慧製造只是口號,但近年在技術大幅演進、市場少量多樣與彈性客製需求等推動下,讓製造業看見了可行性。台達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指出,產業製造能力未來能否與供應鏈接軌,接下來三到五年會是關鍵。
台達執行長鄭平提到,以往生產製造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亞地區,現在歐美國家看好製造業龐大產值,希望製造業回流,但傳統製造方式會使人力成本過高,因此智慧製造成了解決之道,能取代傳統人工操作生產模式,因應市場變化滿足少量多樣彈性化生產、快速換線與混線生產等需求。
智慧製造無疑已成國際趨勢,未來工廠強調虛實整合生產系統(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劉佳容表示,台灣供應商受到國外客戶要求轉向智慧製造,不僅能提高產品品質、降低製造成本,也將有助製造業回流各國,「現在不考慮做,過三、五年之後會來不及,」他說。
台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累積 20 年技術和應用經驗,除了開發自動化產品與解決方案,也打造系統整合產品及智慧機台,再加以整合管理平台,協助企業邁向智慧製造、逐步落實打造自動化系統和智慧產線。台達智慧自動化設備彈性度高,模組化產品如機器手臂也具有擴充性,讓企業在因應未來各種產品生產需求時,不必更換設備就能持續使用。
▲ 台達在 2017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展出「彈性多工生產線」
不過,製造業智慧化升級難免會影響原有人力需求。台達去年起陸續在各地廠區導入機器人,目標五年內減少直接人力 90 %,逐步朝無人工廠方向發展,鄭平對此回應表示,所謂減少「直接人力」指的是作業人員,現在無論是台灣還是中國都面臨缺工、人員流動率高等問題,減少直接人力已是必定趨勢。「但間接人員絕對沒有減少,因為技術需要深耕,工廠也需要更多技術型人才,這些人才將來都是管技術、管設備、管知識,不是管人,」他強調,「以前很多管理階層都在管人,未來工廠結構都將改變」。
台達今年在「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特別以智慧製造的混線生產概念,展出「彈性多工生產線」,將三組機器人工作站串聯周邊設備、製造執行系統(MES)以及生產設備管理平台(DIAMMP),為現場來賓客製專屬禮品,並採用最新手持式影像讀碼器 DAH 系列掃描訂單 QR code,機器人自動取出成品後將送至取貨區完成作業。
▲ 左起:台達發言人周志宏、品牌長郭珊珊、 執行長鄭平與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