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一項最新的探索性試驗發現,體內缺乏特定維繫免疫功能的細菌,將較易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學家團隊,分析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病患及曾遭遇創傷但卻未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對象,分析糞便檢體中的微生物去氧核糖核酸(DNA),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病患較缺乏 3 種特定的腸胃道細菌。
這 3 種細菌分別為放線菌(Actinobacteria)、黏膠球形菌(Lentisphaerae)及疣微菌(Verrucomicrobia),這些細菌能輔助免疫系統,「我們對這 3 種細菌之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了解產生很大的興趣。」Stefanie Malan-Muller,此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說:「我們的假設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病患在免疫調節遭遇較多困難,且他們體內往往有較高程度的炎症反應(inflammation)。」
並不是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然而這項研究同時發現,在兒時遭遇創傷的人,體內的放線菌及疣微菌量相對較低。「這項研究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發現兒時經歷過創傷的人,長大後有較高的風險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像腸胃道微生物群系的改變,很可能就是兒時遭遇創傷時啟動的。」Muller 表示。
這篇近期發表於《身心醫學期刊》(the journal Psychosomatic Medicine)的研究,作者群表示,雖然目前無法根據這項探索性試驗得出結論──究竟缺乏這幾種細菌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因還是果,但「就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縱貫性研究,來了解這些病患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前的情況為何。」Muller 說,「遭受創傷時突然活躍的炎症反應,很有可能就是決定是否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關鍵。」
此外,動物試驗研究也發現腸胃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包括腸胃道中所有細菌)的組成影響了腦部的功能、行為、記憶及壓力處理的能力。壓力會影響細菌的生長及腸壁活動,進而讓細菌進入血液導致炎症反應,像這樣與細菌相關的影響,已證實在許多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嚴重憂鬱症的患者,其體內的放射菌量較低,放射菌量減少已證實與較嚴重的炎症反應有關,研究學者也正在測試消炎藥物是否能幫助此類疾病的治療。此外,擁有健康腸胃道的老鼠也被發現有較少的類焦慮行為。
如果能在未來研究連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炎症反應的關係,那麼很有可能找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新療法了,「這項研究讓我們對了解哪些因子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扮演重要角色又更靠近一步,同時也很有可能對未來的治療有所貢獻。」Muller 表示,「尤其這些微生物群系很容易透過益菌生(prebiotics,有益於益生菌生長物質)、益生菌(probiotics)及 synbiotics(益生菌及益菌生物質的組合),或飲食來改變調整。」
Muller 表示,目前對益生菌了解還不多,但未來是有很大潛力。「目前市售的益生菌都是相同特定幾種細菌,只是組成比例不同;因此在未來,我們可能會嘗試是否可透過特定的比例配方來幫助創傷後壓力症候病患。」
- Gut bacteria could determine whether you develop PTSD
- The Microbiom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rauma-Exposed Controls: An Exploratory Study
- Chronic subordinate colony housing paradigm: A mouse model for mechanisms of PTSD vulnerability,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2016 Curt Richter Award Paper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