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英國倫敦大學、謝菲爾德大學以及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宣稱,AI(人工智慧)系統成功預測了歐洲人權法庭(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數百起人權案件的判決結果,準確率高達 79%。
目前在新聞、法律以及會計行業,AI 的應用日益增多。
但批評家認為,AI 無法理解案件之間的細微差別。研究人員承認,這項研究並非意味著 AI 將終結法官或律師行業。
領導研究的 Nikolaos Aletras 說:「目前有關 AI 的炒作很多,但我們還沒有看到其近期有取代法官或律師的可能。不過我們認為,AI 系統可以被用於快速確定案情模式,而且能更快地給出特定結果。它也可以成為有價值的工具,凸顯哪些案件最有可能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
研究人員研究了與歐洲人權公約三大條款相關的 584 起案件,包括第三條款(涉嫌虐待或侮辱人格待遇)、第六條款(公平審判權)以及第八條款(尊重私人生活)等。選擇這些案例是因為,它們都屬於基本人權案例,同時也有大量相關資料可用。
AI 智慧系統的演算法可以在文本中尋找模式,並標注出每起案件是否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為了預防存在偏見或誤解,研究團隊為 AI 選擇了違反公約和未違反公約數量相等的案件。
研究人員稱:「在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利用法院檔測試和改進演算法,而非透過已經發表的判決測試,但我們無法獲取法庭資料。」當有 2 個類似案件時,演算法往往會判斷失誤。這顯示,AI 平台還無法檢測出法律的細微精妙之處。
但是越來越多的律師事務所正應用 AI,説明篩選大量的法律資料,其中法律 AI 系統所借用的是 IBM 超級電腦 Waston 的力量。
資料科學諮詢公司 Tessella 分析師 Matt Jones 表示:「這個研究項目擁有巨大潛力,因為透過自動化某些枯燥乏味的任務可節省法律案件中大量時間,同時可幫助增加人們成功的機會。但 AI 目前只能做為法律決策的工具。」
Jones 還稱,類似系統還無法理解案件之間的細微差別。AI 可能十分善於推理,但如果沒有更廣泛的語境、沒有對其進行資料和經驗方面的訓練,這些推測可能不夠準確。而且在很多案件中,這樣做都很危險。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