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支付扶不起,人工智慧才是金融科技業良方?

19

台灣的電子支付發展一波三折,許多業者都抱怨法規嚴格很難營運,許多爭議也延續多年。不過在 2 日的政大金融科技研討會中,與會專家指出,雖然近期電子支付還是對台灣影響最大的金融科技,但是台灣與中國的電子支付市場相比沒有太多優勢,反而台灣發展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未來能走得更遠。

財金資訊總經理林國良指出,據估計,台灣後幾年受到金融科技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消費金融及電子支付。不過就國內行動金融的經驗來看其實並不普及,因為都還是要透過更換 SIM 卡才有辦法有這功能,所以目前交易量仍不大。從數據中了解到,行動金融卡交易額佔了近 70 % 遠大於信用卡,可以得知手機用來做網路支付的比例其實遠高於實體付款。這個現象可能是由於傳統信用卡其實比手機更加輕便,而通訊網路的發達,卻使得手機隨時都在網路上。

前金管會主委丁克華表示,就電子支付來講,中國的確是比較普遍的,但如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成功背後是因為有很大的交易平台市場的空白。然而台灣經濟起飛較早,已有其支付方式,所以反而與新興金融科技業者有諸多摩擦。不過台灣在其他方面,如群眾募資就做得不錯,很多國家也跑來跟台灣學習。

中信金控執行長劉奕成也強調,商業模式是否能成與國情有很大的關係,台灣跟中國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在台灣店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其實比較緊密,比較沒有欺騙行為,所以具有公信力的電子支付對台灣的店家而言反而比較雞肋,很難紅得起來。金融科技對台灣而言,可能去做人工智慧(AI) 及大數據分析反而比較有利,因為台灣消費者習慣差異很大,做客製化行銷能走的可能就比中國還遠。

碩網資訊總經理邱仁鈿指出,其實未來 AI 將比電子支付擁有更深遠的影響力,現在的 AI 不僅是能回答問題,而是更進一步的提問問題,以滿足人類的需求。雖然現今的台灣法規還不允許 AI 擔任理財顧問的角色,但已有券商開發出幫客戶客製化資訊的 AI 助理,提供客戶更有效的資訊,智能客服更是許多產業都在發展的服務。然而硬體並非決定 AI 技術發展的唯一條件,例如臉書的演算法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因為其資料來源素質還高於谷歌。

也有與會人士關心,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會不會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就業帶來衝擊? 劉奕成回答,金融科技的進步對就業有影響幾乎是必然的,但也會創造出新的職缺。而且實際上,因為金融科技而失業的未必是金融從業人員,例如國外的 ING 保險集團最近裁了很多人,但與直覺不同,它裁最多的是 IT 人員,據信是因為許多 IT 業務反而被外包的緣故。

前金管會主委及政大金融科技中心主任王儷玲也指出,為適應金融科技的發展,各大院校必須要去積極的去做跨院跨校的整合,並持續與業界溝通,才能創造出適合未來金融科技的人才。其實現在有很多跨業的整合根本沒有綜效,應該需要更專業的人才來處理這些問題。

(首圖來源:政治大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