嗆台積電、搶 AI 市場,英特爾轉型玩真的

22

台積電挾 7 奈米製程步步進逼,英特爾罕見為「製造」開了論壇,重申「摩爾定律不死」。歷經大裁員,英特爾努力轉型,一邊跨入晶圓代工建構生態圈嗆聲台積電、三星,另一邊大手筆投入研發,預備在 AI、物聯網領域大展身手。

3 月 28 日,威斯菲爾德舊金山購物中心頂樓的大會議廳,半導體龍頭英特爾舉辦「科技與製造日」(Intel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Day)。一早 8 點半,就擠進各國媒體、分析師、半導體業者。

所有人好奇,英特爾為何罕見地首次針對「製造」開了場論壇?

「最近聽了很多預測,有些說摩爾定律死了,有些說摩爾定律不再重要,認為這只是幾家大廠間的技術競爭,我要強調,摩爾定律仍然重要,非常重要。」英特爾執行副總裁史密斯(Stacy Smith)在台上反駁「摩爾定律已死」,火藥味四射地開場。

史密斯帶領整個英特爾製造、營運和業務,被外界視為未來接棒英特爾執行長的熱門人選。

這令人想起去年 10 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天下》專訪時,曾透露摩爾定律停止的時間點,將會在 2020 到 2029 這 10 年發生。「2025 左右」,當時張忠謀說。

摩爾定律還活得好好的!

「摩爾定律在英特爾活得好好的,穩穩地落實著。」主導英特爾先進製程的英特爾高級院士波爾(Mark Bohr)說。

「我在半導體產業待超過 30 年,過去每個對摩爾定律的預測,最後證明都是錯的,」波爾接受《天下》專訪時強調。

「看來,台積電應該是帶給英特爾不少壓力,」一名不願具名的台灣 IC 設計大廠的主管現場觀察。

英特爾在 PC 時代身為絕對霸主,來到 PC 衰退的年代,在行動領域上錯失機會,製程也遇上阻礙,之前傳出 10 奈米製程良率偏低,可能延後量產。然後,7 奈米製程也可能遭台積電追上縮短優勢。

英特爾原本在伺服器、雲端資料中心的晶片,市佔超過九成。因此,包括 Google 在內的資料中心大咖,聯合了高通、超微(AMD)等 IC 設計公司,推動安謀(ARM)架構的晶片替代方案。背後最重要的支撐力,是台積電的 7 奈米製程。這個製程,預估可能在 2018 年首季量產。

但面對後方追趕者的壓力,波爾卻認為進入 FinFET(鰭式電晶體)時代,競爭對手技術規格表現仍落後英特爾 3 年。

「先不比良率和成本,這和工廠管理有關,單就技術規格表現,英特爾確實比較好。」拓墣產業研究院經理林建宏分析。

他解釋,像 14、16 奈米製程,面積表現上,英特爾就是比三星和台積電來得更微小。

如果再以三星率先喊出量產的 10 奈米製程來說,和台積電的 10 奈米都是過渡到 7 奈米的半結點(node)。林建宏指出,但英特爾的 10 奈米製程卻是全節點,也就是按摩爾定律概念下,電晶體微縮面積是前一個節點的一半。

「英特爾的角色是繼續當技術上領導者,並驅動摩爾定律。」波爾自信地說。

但過去英特爾常被批評不了解客戶需求,跨入晶圓代工製造,配合客戶需求變成關鍵。

一名半導體業界的人指出,就拿晶圓代工廠和下游 IC 設計公司溝通的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工具來說,過去英特爾涉入很少,廠商不容易溝通,因為英特爾過去多做自家產品。

面對年底 10 奈米製程將量產,面對三星和台積電來勢洶洶,英特爾如何抓住客戶的心?

打破封閉,建構生態圈

在論壇現場,只見英特爾把安謀、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新思科技(Synopsys)等企業高層請上台座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英特爾想對外宣達,它正在補強晶圓代工急需的生態圈,包括強化和客戶 IC 設計廠溝通的 EDA 工具。另一個重點就是建立 IP 資料庫 (IP Library)。

「讓客戶獲得好印象,你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設計軟體廠新思科技的執行長德赫斯(Aart de Geus)在台上對主持人英特爾副總裁曾恩柏(Zane Ball)說。

英特爾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作為代工廠,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

「進入萬物皆智慧(Everything is smart)的年代,成本不是唯一,我們需要十倍甚至百倍的運算能力。」德赫斯認為,許多企業都在進行軟體創新,如果可以支援他們好硬體,就是站在好的競爭位置。

益華電腦執行長陳立武也指出,晶片設計師最常遇到硬體 bug,只好不斷重複做一樣的工作,「這都是拖慢進度的原因,因此即早處理解決這些 bug,對代工市場來說是一個關鍵議題。」陳立武說。

英特爾布建的生態系中,最受注目的角色,就是安謀。

例如,手機處理器九成以上都是安謀架構授權,但過去安謀多為英特爾的競爭對手,提供處理器晶片的技術授權。

去年 9 月,英特爾開始和安謀技術合作。「毫無疑問地,英特爾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作為代工廠,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安謀銷售暨戰略聯盟資深副總裁艾比透露,當安謀向英特爾詢問各種問題時,英特爾打破外界至今對其封閉的印象,能有極佳的回饋。

可以想見,未來採用安謀架構的晶片,很快會在英特爾工廠中生產。

面對 PC 處理器業務量下滑,英特爾聚焦三塊推動晶圓出貨量,除了晶圓代工之外,另外兩塊分別是記憶體和車用電子(ADAS)。

這正是英特爾破釜沉舟的轉型計畫,重要的一環。

去年 4 月,英特爾宣布裁員 1.2 萬人,佔員工總數的 11%,正式啟動企業轉型,提高資本及研發經費投入先進技術。

「英特爾營收成長有限,但研發費用一直成長。」林建宏說。翻開英特爾年報,2005 年研發佔營收比重為 14%,到 2016 年達到 22% 的 127 億美元。英特爾一家,就佔全球半導體產業總研發經費的 23%。

巨人一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預備量產 7 奈米製程,因應資料中心、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先進產品晶片的需求。

一邊大舉購併,像併深度學習新創公司 Nervana、電腦視覺廠商 Itseez 及深度學習晶片商 Movidius。今年 3 月更砸下 150 億美元,吃下以色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廠 Mobileye,不讓對手輝達(Nvidia)、超微(AMD)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自駕車的熱門領域發展進度上專美於前。

英特爾從業務單一的電腦微處理器晶片廠,轉型多角化發展記憶體、物聯網、無線通訊。半導體巨人正變貌中。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