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ebot:收購 Segway 只是開始,未來要做家用機器人

85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Ninebot:收購 Segway 只是開始,未來要做家用機器人

中國平衡車公司 Ninebot 15 日爆了個大新聞 ,全資收購了平衡車的始祖公司 Segway。36 氪第一時間採訪了 Ninebot 創始人王野,從他口中得知,平衡車還只是開始,機器人才是他們的最終夢想。

先要恭喜一下,收購 Segway 還是蠻厲害的。這次收購能給你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收購 Segway 的好處,主要是專利。雷總來幫我們站台,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表示對這一塊的重視。Ninebot 還很年輕,小米也是如此,許多專利都申請不下來。Segway 則擁有平衡車領域特別核心的一批專利,這次收購能在專利上幫到我們很多。

還有品牌。在美國 Segway 已經是一個品類的代表,大家在歐美碰到平衡車就會直接說這是 Segway 啊。

技術上了,不謙虛的說許多方面我們已經比 Segway 強,當然有些方面依然能幫到我們,比如 Segway 有一些軍用型的供應商,收購之後我們也可以整合進來。

1 到 5 公里這塊,已經有不少人在做了,平衡車、電動車、智慧自行車都有,未來會是怎樣的競爭態勢?

這三類是互相不能替代的,是一個互補的關係,不會有誰取代誰。平衡車的話,優點有:比較便攜,可以帶進屋裡,不擔心停放的問題,不會被偷。之前有許多電動車的電池會被偷,現在好點了。

平衡車有一個點是很獨特的,它可以實現從房間到房間的交通;電動車的話,它不能到所有地方,有時下車後還要走好長一段路。平衡車基本可以到步行能到的所有地方,甚至可以扶著上樓梯,在感應到樓梯之後,輕輕一扶就能靠自己的動力爬上去。以後還會有更輕的產品,沒電了人也能提著,女生也可以提。

平衡車的路權問題怎麼解決?

目前北上廣深是禁止的,不能上路。但是歐美大部分國家都是 ok 的,英國不行,瑞典今年解禁了。德國騎平衡車是需要上牌照的。我相信中國會慢慢跟上,國外走的比較超前,新東西的接受總需要一個過程。

三年之後平衡車市場能做到多大規模?

去年電動車國內的出貨量有 3,000 萬台,如果平衡車能佔到 10% 市佔率,就是 300 萬。這還只是中國,國外也有相當的市場。 我們今年 7 月份還會有平衡車類別的新產品,未來的目標就是能拿下 10% 甚至 20% 的市佔率。

國內整個平衡車市場,過去三年的話,每年都會翻倍甚至更高,去年中國的出貨量近 100 萬台,三年後可能真的會有 1,000 萬台,到時候就真是一種交通工具了。

現在的平衡車其實還是比較小眾的產品,但是挺潮的。相較之下,電動車就不怎麼潮,在許多地方就是買菜用的車,年輕人通常不願意騎電動車,但是平衡車他就願意騎。其實平衡車有些像當年剛誕生的自行車,在當時也是高科技的象徵。自行車花了很長時間逐漸從一個新銳產品慢慢普及到大眾,平衡車可能也會經歷這個過程。它不會取代自行車或者電動車,但是一個新的選擇。

平衡車的主力用戶會是誰?

其實平衡車未來的主力用戶和小米是高度重合的。年輕人,男性為主,收入居中,喜歡炫和新的東西。我們的新平衡車可能是小米生態鏈中售價最高的一個。

平衡車在 IoT 的生態裡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一般設備拿不到使用者外出的資訊,但是它能拿到,另外還可以獲得體重、心率、血壓、計算能力、電源和移動都是很厲害的,在 IoT 體系裡獨一無二,所以有很多想像空間。我們絕大多數外出都是距離在一到五公里之內的,可以把平衡車看作是可穿戴的交通工具,相比汽車,它離人更近。

它有點像風火輪,和走路更類似。它可以作為汽車伴侶,常年放在汽車後車廂,需要就拿出來,和車能互補。不過還有很多優化工作要做,現在太重太大了。

Ninebot 未來想做什麼?

我們未來最終想做機器人。產品方面我們有一個「三級火箭」的規畫。今天的只是預熱,一級火箭會在 7 月份啟動,明年的機器人是二級火箭。我們一直有做機器人的夢想,之前做教育機器人,現在想做家用的機器人,直接面向消費者。不能說太多細節,合作夥伴是很厲害的 500 強公司。我覺得先做再說比較合適,現在也只是計畫而已。

平衡車和機器人相關嗎?

這兩個一個是交通工具,一個是機器人,是兩條路,有一定相關性,客戶群也類似。技術上有一定相關性,比如都是電力驅動的。

我們想做有實際作用的,而不是裝飾或者玩偶。機器人得幫人做苦力活才是有用的機器人,只是寵物的話。沒有用處,最終只能是玩具。像掃地機器人 rooba 就不錯,價格在四、五百美元,普通人能用的上,有了它我可以少掃很多地。

當然我們不會做掃地機器人。我們會做一件沒有人做的事情,現在還有太多不確定,但是目標肯定是大家能買的起,通用性比較強的機器人,能給大家帶來實際作用。

我來想想,這到底是做啥的……感覺家裡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啊……

有些事情是我們沒意識到機器人可以幫我們做的。這也是得益於技術進步,像深度學習的發展、感測器的發達,還有基於雲的計算,沒有雲,沒有 IoT,機器人的計算能力是很受限的。所有這些因素加到一塊,讓我們覺得有機會試試了。

未來會有更多能聯網的智慧型機器人進入家庭,因為這個大趨勢到了,所以我們想試試,雖然風險很大,但是還是想試試。搞不好我們就能做成家庭領域機器人的強手了。

我最近在想,新硬體其實是類似之前家用電器的一個進步,一個是電力接入普通家庭,許多依賴電的設備開始誕生,比如電鍋、吹風機,一個是物聯網。這裡應該是有挺多機會的。

你說的是另一個方向,機器人化的電器,就是給傳統家電加上感測器和計算器,讓它活過來。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擬人化的,有自主行動能力的機器人。我覺得兩個方向都能成功,但是我們還是想做後者,畢竟總有些事情是需要人去動手的。前者我們沒有優勢,小米格力一堆公司都在做。

我們要做能走路的機器人,目標比較遠,也有很多風險,但是也很有吸引力。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