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89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來自日本且擁有「現代機器人之父」之稱的石黑浩,在上個月於北京舉辦的 2015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大膽預言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機器人的外型也將與真人的外貌越來越相似,即為「人形機器人」,而在本屆臺北藝術節的其中一檔戲劇製作《蛻變》中,石黑浩的人形機器人也加入劇場演出,一同與藝術創作者重新定義「人」的意義。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 石黑浩(左)與以他的外貌打造的人形機器人(右)(攝影:大阪大學)

目前任教於於大阪大學系統創新系與工程科學所的石黑浩教授,是知名工程師與機器人專家,研究範疇橫跨分布系統、互動機器人、機器人與環境關係、仿製人科學、人機智能信息平台等等,同時為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石黑實驗室的主持人,更致力於打造惟妙惟肖的人形機器人。石黑浩認為人的大腦會識別人類的樣貌,因此對於人類最好的互動界面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面,逼真的機器人在與真人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引發人類最自然的反應,但打造人形機器人不是只有技術上的開發,石黑浩認為必須對於人性本身要先有更深入的了解。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蛻變》演出劇照,坎城影展影后伊連・雅各(Irène Jacob)與人形機器人同台對戲

石黑浩除了主張人形機器人的開發要與認知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社會學整合,也與日本青年團劇團的創辦人平田織佐導演合作推出「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將人形機器人搬到戲劇舞台上與演員演出。石黑浩在今年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演說上提及,對他來說「觀眾很重要」,人形機器人的演出是否能和真人演員演出一樣觸動人心?有很多觀眾覺得人形機器人就像是真人一樣,能夠感受到它的心跳和行為,石黑浩也進一步提問「何謂『心』?何謂『腦』?」,而機器人可否有心有腦?他希望在觀察人形機器人表演和排練的過程中,去了解如何使它們變得更接近人。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蛻變》改編自文學家卡夫卡經典小說《變形記》(主角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人形機器人演出葛雷戈一角

「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在今年臺北藝術節中推出《蛻變》,講述主角葛雷戈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機器人,在嘗試接受無能為力的處境之餘,還得面對旁人的驚嚇反應與主觀輿論,葛雷戈究竟該被視為人類還是機器人?導演平田織佐曾接受採訪表示:「人跟機器人沒什麼不一樣。一旦我們一天沒辦法清楚定義什麼是人,就沒有辦法定義什麼不是人、就無法定義人跟機器人有什麼不一樣。」,誠如石黑浩所說:「機器人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我們人類自身的人性。機器人技術只是另外一種技術革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革命來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的定義就會改變;每當我們接受一種新的技術,人的定義就會改變。」。

《蛻變》機器人劇場,石黑浩以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何為人

我們透過觀察人的方式改善科技,但我們同時也藉由科技來研究自身的行為模式,當定義與技術不斷快速地鋪陳換新—究竟是要讓科技人性化,還是要讓人科技化?一邊是讓機器人成為真人,另一邊則是讓真人成為機器人,不論是石黑浩的人形機器人研究或者平田織佐的《蛻變》機器人劇場,或許都只是想以自己的專業去探討:「『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 日本.青年團劇團 X 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蛻變—人形機器人版》將於 2015 年 5 月 27 日中午十二點啟動售票,詳情請洽 2015臺北藝術節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臺北藝術節提供,照片版權為 Madoka Nishiyama 所有

資料來源/臺北藝術節雷鋒網科學人雜誌新浪科技經濟新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