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和充滿希望的火星、土星相比,金星就像一個不歡迎人類前往的酷熱煉獄,過去寥寥數台造訪金星的太空探測器,有的還沒碰到它就魂飛魄散,有的就算成功撲到它懷裡,也頂多只撐了 2 小時。現在,NASA 反璞歸真,從機械電腦(Mechanical computer)和摩斯電碼(Morse code)等舊技術取得靈感,準備打造一台可於金星地表撐過一年半載的機械型機器人「AREE」。
儘管金星和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同名,也是個有毒的維納斯。金星表面被一層濃雲包圍,組成濃雲的成分是有劇烈腐蝕作用的濃硫酸和少量鹽酸、氫氟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探測器可長時間承受金星表面的極端條件,保持最長紀錄的是蘇聯於 1981 年發射的「金星 13 號」,它在金星表面 90 大氣壓、攝氏 457 度的狀態下運作了 127 分鐘。
蘇聯對金星探測的貢獻最大
金星雖然是地球的姊妹星,但直到 20 世紀晚期,美國與蘇聯才開始有一系列將太空探測器送往金星的計劃。最早對金星發射探測器的是蘇聯,於 1961 年發射了「金星 1 號」探測器,但卻在發射 10 天後通信中斷, 無法得到探測結果;1962 年美國發射「水手 2 號」飛越金星後,以微波和紅外線進行探測並拍攝圖像,人類始知道金星的表面溫度非常熾熱,約攝氏 462 度,足以熔化金屬鉛。
1965 年蘇聯發射「金星 3 號」,是第一台成功登陸金星的探測器,但通訊系統在可以傳回任何數據之前便失效;直到 1970 年,能抗高壓並配有較小降落傘的「金星 7 號」在金星表面著陸,傳回微弱訊號。
此後,蘇聯又相繼發射了 9 個金星計畫的探測器,1975 年發射的「金星 9 號」是第一台成功環繞金星、第一台成功從金星表面傳回科學數據的探測器,它配備的循環冷卻系統使其得以在金星表面運作 53 分鐘,測量到金星的雲層分布約 30~40 公里厚,高度約 30~35 公里;雲的成分包括鹽酸、氫氟酸、碘、溴等化學物質;表面大氣壓力約 90 大氣壓;溫度約攝氏 485 度。
而「金星 9 號」也是第一個傳回黑白影像的探測器,它顯出金星表面並無明顯灰塵,布滿 30~40 公分不受侵蝕的岩石,人類終於一窺維納斯容顏;到了 1978 年,美國的「先鋒金星號」以雷達訊號穿透雲層,製作出第一幅詳細的金星地圖;1989 年發射的「麥哲倫金星探測器」獲得 98% 金星地表資料,繪出前所未有的立體地圖,讓人類知道金星地形主要由火山活動形成,金星有 167 座火山比地球最大的火山還要巨大,且至今都很活躍。
這些探測器都配備高級又複雜的電子設備,但終究在高溫下熔化或被輻射破壞、被大氣中的硫酸腐蝕。為了打破這項侷限,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工程師喬納森·索德(Jacathan Sauder)反向思考,既然電子設備無法存活,何不改用機械動力和摩斯密碼來進行行動計算?於是幾乎完全依賴機械系統而非電子設備的極限環境自動探測機「AREE」(Automaton Rover for Extreme Environments)由此誕生。
▲ AREE 設計原理圖。(Source:NASA)
AREE 將藉由風力渦輪機驅動前進動力,並利用坦克履帶移動。而沒有電子設備,該如何將科學數據傳出去?工程師說,可以借用另一項古老技術摩斯密碼(Morse code)的智慧。AREE 的雷達反射活塞會上下移動,將收集到的地表數據「打成」摩斯密碼,中繼太空探測器再從遠方軌道讀取信號燈般的訊號並傳回地球。
根據《中國新聞網》專訪 Jacathan Sauder 指出,目前 AREE 已收到 NIAC 第二階段資助,研究團隊正在進行運動系統的下一步研究,很可能會將坦克履帶設計換成輪式設計。
- A Clockwork Rover for Venus
- Automaton Rover for Extreme Environments (AREE)
- Mechanical NASA Rover Could Explore the Hellish Surface of Venus
(首圖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