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帕金森氏症,日本進行全球首例臨床人體試驗

40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帕金森氏症,日本進行全球首例臨床人體試驗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常因為多巴胺(dopamine)產生量降低,而加快運動神經退化的速度。最近,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所做的一項研究有望改善這個症狀,研究在猴子試驗上已獲得初步成功,即將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包含將經由基因改造的幹細胞移植到受試者大腦中。

進入 21 世紀後,日本科學家一直都是幹細胞領域的開拓者。2006 年,山中伸彌(Yamanaka Shinya)教授發現成熟的幹細胞可以吸收身體組織養分,並且會在被病毒感染後,轉化為可以發育成體內任何細胞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先前研究認為,已經分化出完整功能的體細胞應只具有特定功能,而山中教授發現細胞的關鍵轉錄因子,讓體細胞能轉化為多功能幹細胞。這項研究被視為幹細胞領域的重大突破,也讓山中教授獲得 201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殊榮。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發現僅是個開始,它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有無限可能。科學家們正研究要如何應用 iPSCs 來恢復視力、修復受損的心臟或殺死腦中的腫瘤細胞。

而現在 iPSCs 亦有機會成為帕金森氏症的救星,因為 iPSCs 能被誘導為多巴胺前驅細胞,變成可以產生多巴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京都大學曾在先前試驗中將 iPSCs 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到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猴子腦中,結果發現猴子症狀在兩年中有明顯改善。

這群研究人員在今年 6 月得到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Agency,PMDA)許可,於 8 月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共有 7 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參與。醫生將在他們的頭蓋骨上鑽一個 12 毫米小洞,再利用特製工具將 500 萬個 iPSC 衍生多巴胺前驅細胞(iPSC-derived dopaminergic progenitors)移植到患者腦中。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帕金森氏症,日本進行全球首例臨床人體試驗

▲ 利用特製的工具穿過受試者的頭蓋骨,做出約 12 毫米的小洞,並注入細胞。(Source:京都大學 iPSC 研究所[CiRA])

預期結果是移植後,多巴胺前驅細胞能變成多巴胺神經元,製造出符合人體需求量的多巴胺。但這些細胞是來自於未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其他人,所以可能會被受試者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進而產生排斥作用,因此在注射細胞後,受試者必須服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這是一種會與細胞內蛋白結合的藥物,可以抑制 T 淋巴球的活化。當多巴胺前驅細胞不會被免疫系統攻擊時,便能提高細胞的存活率。

本試驗於今年 8 月 1 日開始,目的是要評估此療法的安全性和最大效果的細胞量,受試者在移植後 2 年中,醫生會密切進行後續追蹤,期待兩年後有關 iPSCs 的應用能包含治療帕金森氏症。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