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美國參議員馬侃、美國前副總統拜登之子、台灣文學家兼政治評論家李敖,以及資深媒體人陳立宏皆因腦癌過世。惡性腦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病例不到 1%,發生率於男性及女性分別為第 19 位及第 18 位,每年只有七、八百人罹患惡性腦瘤,但由於治療效果不彰,僅有極少數病患在診斷出患病後能存活超過 5 年。
腦癌治療不易
最常見的腦癌是「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也是最惡性的腦癌,95% 患者確診後撐不過 5 年,一半以上患者甚至 15 個月內就會死亡!而病患存活時間如此短暫的因素之一是未能「早期發現」。
由於發現時間較晚,腦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大腦其他部位,癌組織與周圍正常的腦組織常互相交織沒有明確界線,且手術時為了保留腦部的重要功能,往往不能完全切除,因此手術治療不易且容易復發。因手術無法根除病灶,必須再配合放射和化療藥物以延遲腫瘤發展。若未給予病患上述治療,就只有 3 個月的存活時間。惡性腦瘤患者的存活率過去 30 年未見明顯改善,可見其棘手程度。
腦癌的症狀
大腦掌管人的記憶、感覺、思考、運動等功能,當癌細胞侵襲腦部時不免會使大腦功能受損傷。除了頭痛、頭暈、四肢無力,有些腦瘤患者可能會出現行為和情緒異常狀況,有時候會喪失表達情感的能力,有時則會發生人格劇烈變化,記憶力也可能衰退。有些病患會對音樂和聲音產生幻覺,時間感扭曲,甚至產生類似夢境的狀態。有些病患誤認為是憂鬱症,直到病情惡化昏迷嗜睡後,送醫診斷才發現是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使用手機會增加腦癌的風險嗎?
手機的電磁波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嗎?曾有研究顯示,手機使用時間累計超過 2,000 小時之使用者得到腦瘤的風險會增加,但也有研究顯示使用手機與腦瘤間並無相關性,兩者之間並不能確定是否有因果關係。許多癌症共同的危險因子:吸菸、肥胖,則都會增加罹患腦癌的機率。此外,高能量游離輻射由於會造成 DNA 傷害,導致基因變異,也會增加腦癌的風險,因此其他種類的癌症病患若曾接受放射線治療,罹患腦癌的風險較高。
有過敏性疾病,罹患腦癌的機率低
研究發現過敏、氣喘和濕疹(一種過敏性皮膚病)等免疫相關疾病與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間有負相關性,也就是說患有過敏性疾病的人,罹患腦癌的機會較低。在一項跨國團隊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 4,533 名腦癌患者及 4,171 名健康受試者,研究人員發現有氣喘、呼吸道過敏和濕疹病史的受試者,罹患腦癌的機率較低。許多先前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但是背後原因科學家仍不清楚。
結語
腦瘤初期症狀常令人聯想到其他疾病,如噁心、嘔吐誤認是腸胃疾病;記憶力減退誤以為是失智;個性改變錯認是精神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腦瘤引起的頭痛常在清晨發作,患者會從熟睡中痛醒,起床活動後頭痛又會消失;與腸胃疾病引起的嘔吐不同的是,腦瘤造成的嘔吐不會有腹痛和腹瀉。如果能辨別其中微小的差異性,及早接受適切的診斷及治療,將有機會獲得較好的療效。
- Exposing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a brain tumour diagnosis
- 4 Must-Know Facts About the Deadliest Brain Tumor
- Chapter 8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Glioblastoma
- Study provides consensus on association between allergies and glioma risk
- Impact of brain tumour location on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a 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 study on mentalization processe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