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總統科學獎,李遠鵬、陳垣崇、魏福全三院士獲殊榮

65

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2019 年總統科學獎,李遠鵬、陳垣崇、魏福全三院士獲殊榮

總統科學獎兩年舉辦一次,是我國科研學術界最高榮譽獎項,自 2001 年頒發第一屆以來如今已邁入第十屆,今年獲此殊榮的得獎者分別為數理科學組李遠鵬院士、生命科學組陳垣崇院士及應用科學組魏福全院士,由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獎,表彰他們對台灣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

李遠鵬院士:自由基紅外光譜學解開臭氧破洞謎題

李遠鵬院士同時是交大講座教授,專長為自由基的紅外光譜學,他所做的研究成果為大氣化學、天文物理、燃燒化學帶出重要的成果,特別是為現今全球受暖化威脅提供很好的工具。南極臭氧破洞形成主因為氯原子與臭氧和含氯的自由基反應,使臭氧消失,因此在了解臭氧破洞的成因,必須先瞭解這些自由基的化學特性,並從這些研究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

而李院士率先發展出以步進式傅式轉換紅外吸收光譜儀研究不穩定氣體自由基,並利用此技術首次檢測到大氣化學中極重要的庫利基中間體(Criegee intermediate)的紅外光譜,論文更於2013年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中。

除了在科研上的貢獻,李院士也致力於人才培育,從美國取得博士回台任教的四十年中,作育英才無數,為台灣孕育出世界級的物理化學界能量。

他在頒獎典禮致詞上也特別提及兩個高等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博士班學生太少、教授待遇過低,使得實驗室的傳承出現斷層,他呼籲各界能夠集思廣益,幫助年輕學生發現及發展他們的興趣與能力,鼓勵學子投入基礎研究。另外他也提出台灣學術界在面對傳承的問題,可以參考歐洲或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教授底下增設副教授、助理教授,形成一個團隊,才有辦法跟國外一流團隊競爭。

陳垣崇院士:開發藥物解救罕病兒

陳垣崇院士是一位醫生科學家,為台灣奠定精準醫療、個人化醫學、預防醫學的基礎,他也是遺傳性代謝疾病的專家,開發出兩種嚴重代謝性疾病的療法。其一是開發玉米澱粉療法,治療「遺傳性肝醣儲積症」所發生的嚴重「低血糖症」;其二是以「酵素置換法」發展出有效新藥「Myozyme」,治療罕見疾病龐貝氏症,整個過程還被好萊塢改拍成電影「愛的代價」。

陳院士曾在 2001 年至 2010 年擔任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所長,任職期間積極推展國內及國際合作,促成中研院與國際藥廠葛蘭素史克及美國 Affymetric 基因晶片公司建立策略聯盟,進行大型跨國合作計畫。

陳院士在生醫所的最後一年曾因為違反政府採購法而遭到調查,最後雖以不起訴結案,但也讓他為台灣生技界的付出蒙上陰影。蔡英文總統在致詞時特別向他致敬,稱他委屈了也辛苦了,如今獲獎實至名歸,也再次肯定他為台灣科研界的貢獻,並推動台灣成國際級的基因體研究中心。

他在致詞時表示新藥研發很困難,成功機率只有五千分之一,若他早一點知道可能就不會投入,未來台灣應從疾病治療走向疾病預測與預防。他指出台灣人口多但同質性高,電子病歷完整可信,只要投入美國三十分之一的經費就可以把疾病的相關基因找出來。

魏福全院士:獨創顯微手術揚名國際醫界

魏福全院士為首位在應用科學組得獎的醫師科學家,他與其醫療團隊是全世界顯微手術的領導者,致力於自體、異體組織的移植、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發多項原創性的顯微重建手術,改變了當今外傷和腫瘤的治療方式,對於嚴重及大面積的外傷,以及因切除癌症病灶導致身體組織缺損上的重建有極大貢獻。

魏院士經由研究,創新發展一系列用以重建殘缺手指的腳趾移植;用以重建四肢骨骼及上、下頜骨的腓骨骨皮瓣移植;以及用以一次性重建身體各部位缺損的各式皮瓣移植。這些技術成果廣泛用於臨床上,大幅提升一些惡行腫瘤的可切除性,以及殘缺肢體的可重性,改變當今外傷及癌症外科治療的風貌及成果。

魏院士與其團隊更以專精的技術吸引來自各國的醫療人員來台取經,過去數十年間為國際上 87 個國家訓練了2400 名醫生。2006 年,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將他列名為整形外科 400 年歷史上的 20 名創新發明者之一。

他在致詞時表示,顯微手術時間長,至少需要 6~8小時才能完成,醫師需要高度技術外還要有毅力、體力和責任感。他也表示自從 2012 年當選為中研院士,讓外科醫師的工作不再被學術界視為是技術,而是科學肯定,這對熱心追求學術研究並渴望成果被看到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如今獲得總統科學獎,其他同行的醫師都很興奮。

2019 年總統科學獎,李遠鵬、陳垣崇、魏福全三院士獲殊榮

▲ 三位獲獎人與總統、副總統、委員會召集人、副召集人、來賓合影。

蔡總統也在致詞時提到魏院士的願望——成為臺灣的醫療大使,透過頂尖的醫療技術來宣揚臺灣。蔡總統表示「您已經實現這個夢想了」,臺灣因為有魏院士的貢獻,更加揚名國際,也要持續提升醫療和科技實力,讓世界看見臺灣。

依照「總統科學獎遴選要點」的規定,總統科學獎委員會召集人由中研院院長擔任、副召集人為科技部部長及產官學研界專家學者等 15 位委員組成,每位得獎者可榮獲獎座一座、獎狀一幀及新台幣 200 萬元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