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為協助台灣製造業數位轉型、加速智慧製造落地與規模化應用,台灣 IBM 攜手產業夥伴凌華科技、大聯大世平集團、台達電子及緯謙科技打造智慧製造生態圈,五強協力整合 OT、IT 與 AI 發揮所長,為企業提供助力突破數位轉型瓶頸,加速實現智慧製造。
「精度、良率、稼動率是製造業競爭力所在,涵蓋人員、機器、物料與流程等生產線四大要素,串聯 OT、IT 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也是將 AI 落實於製造的前提。」台灣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李立仁指出,IBM 攜手各具技術優勢和產業經驗的夥伴打造完整生態圈,從 OT、IT 與 AI 到企業應用系統及混合雲,合力提供完整解決方案與專業服務,讓智慧製造真正落地為應用場景,創造可實現的投資效益及可規模化的營運架構。
IBM 以智慧製造「5C 成熟度模型」做為行動藍圖,策略夥伴的角色著重在解決物聯網連結層設備連網與資料抽取挑戰,以及邊緣(edge)端的應用場景,協助企業突破 OT 數據轉換為 IT 資料的技術瓶頸,並在資料萃取後,進一步助企業打造 AI 數據應用場景和 AI 平台,逐步落實動態模擬、智慧工廠、動態客製等後續三階段的智慧製造競爭力。
凌華科技董事長劉鈞表示,企業面對員工流動(turnover)、罷工等問題,如何降低「人」的風險已經不是技術問題,應透過各種不同方式提升效率,邁向更專業的管理。「在亞洲的製造體系裡面,最大的 risk 還是在人,」他提到,台灣在智慧製造上擁有歐美國家所沒有的獨特地位(unique position),也已經從自動化發展到智慧化,而智慧化所強調的自主性(autonomy),關鍵在於如何省人力、由設備自主判斷決策。在智慧化發展過程當中,必須整合許多 IT、CT 與客戶經驗,台灣不一定要跟隨德國或美國標準,甚至應該要有自訂標準的企圖心,如 AI 模組標準、AI 平台標準,都需要政府協助制訂與推動。
▲ 台灣 IBM 攜手產業夥伴打造智慧製造生態圈(Source:《科技新報》攝)
至於智慧製造會否走向企業大整恆大趨勢,劉鈞直言一般組織規模較小的企業對智慧製造需求不大,現階段能發展智慧製造的多為大型企業,不僅要擁有自己的 IT 或自動化部門,也要具有系統整合能力,而且產業規模夠大,也有較足夠經費投入,甚至有可能未來在達成後,將好的技術和 ROI 模式繼續影響中型規模的製造業廠商,進而產生更多效益。
李立仁也提到,即便大企業有人員、技術和資金去打造內部生態圈,做起來仍是曠日廢時,而 IBM 攜手策略夥伴所打造的智慧製造生態圈,從 OT 到 IT 都已整合得相當完好,目的就是希望企業能善用生態圈夥伴的強項以及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我發現這幾年不只在台灣,在整個亞太地區,愈會善用生態體系的人走得愈快,」他說。
他另舉例說明,IBM 所接觸到的製造業潛在客戶都關心智慧製造趨勢,只是探討面向和場景會因生產環境型態而有所不同。相較於早期半導體、面板產業較無自動化問題,所談的多為 AI 應用,組裝業則較著重自動化,也透過機器視覺、視覺檢測等 AI 應用取代部分人工判斷、降低因良率不佳所造成的成本損失;又如台灣中部有不少金屬加工業者進入高科技或航太、汽車等產業供應鏈,在金屬加工過程當中,如何將過往老師傅在模具精度調動上的知識轉為 AI 智慧化,也是他們所關切的面向。
當前許多智慧製造專案都面臨成效不彰、進度停滯不前的困境,主因在於各行其事的小型專案缺乏整體目標或長期願景,也難以擴大部署至跨廠或跨場域應用。IBM 則是以全場景視角出發,找出最具直接效益的應用場景,當企業評估與概念驗證等作業階段時,即可藉助生態圈合作夥伴之力,不僅可讓智慧製造落地,也具備快速擴充應用範圍的延展性,進一步將效益擴展至全製造業。
IBM 憑藉創新技術服務、整合能力與深厚經驗,與策略夥伴凌華科技、大聯大世平集團、台達電子及緯謙科技打造智慧製造生態圈協力合作,加速推進工業 4.0,具體實現智慧製造的效益及規模化應用。
(首圖來源: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