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1 月 22 日,一項發表在《醫學病毒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中,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和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關於新型冠狀病毒 2019 -nCoV 的 3 項新發現,但隨後立刻遭到學者質疑。
這三項發現為:
- 2019-nCoV 可能是蝙蝠冠狀病毒與一種未知來源的冠狀病毒之重組病毒;
- 蛇是最有可能攜帶 2019-nCoV 的野生動物;
- 刺突糖蛋白內的同源重組或許有助於新型病毒從蛇到人的跨物種傳播。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為確定可能的病毒庫,基於新發現的冠狀病毒 2019-nCoV 現有序列,結合不同動物物種之間的相對同義密碼子使用偏倚(RSCU)情況進行全面的序列分析和比較。
這項研究使用銀環蛇與中華眼鏡蛇進行 RSCU 分析,其與 2019-nCoV 的偏性分別為 12.77 與 14.70。相比之下,其他動物與 2019-nCoV 的偏性都在 24 以上,因此蛇與 2019-nCoV 的轉錄機制最為接近,研究據此提出,蛇是最有可能攜帶 2019-nCoV 的野生動物,造成此次新型病毒肺炎暴發的可能性也最大。刺突糖蛋白內的同源重組,或許有助於新型病毒從蛇到人的跨物種傳播。
研究人員為此提出 2 種可能性:一方面,這可能同樣與刺突糖蛋白中的同源重組有關;另一種可能性是,新型病毒是由蛇傳至人體,由於蛇是冷血爬行動物,體溫低於人體,因此病毒傳播至人體時,效力可能下降。
研究還指出,目前還沒有在動物中發現 2019-nCoV,明確新型病毒的動物庫,有助於揭示重組來源,以及人群間的潛在傳播機制。
爭議之聲
不過,這樣的消息很快就被學界質疑:中國科學媒體《知識分子》商周專欄在 23 日發表文章稱:「蝙蝠是哺乳動物,果子狸和駱駝也是哺乳動物,人同樣是哺乳動物。也就是說,SARS 和 MERS 病毒的傳遞是在哺乳動物之間進行,但蛇不是哺乳動物,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源自蛇的結論,就好比一個人如果從武漢出發去北京中途需轉一次車,有人建議他到貴陽去轉車一樣繞彎路。」
專欄文章指出,中間宿主的確定需要實驗證據。但該文作者沒有做到這點,僅憑一些簡單的生物訊息分析就得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是蛇傳給人」的結論,更遺憾的是《醫學病毒學雜誌》居然發表這樣一篇存在漏洞的論文。
如果有人依然認為蛇就是這個病毒的中間宿主,需要提供什麼樣的證據呢?首先,需要證明蛇身上有這種病毒。
其次,需要證明這種病毒能夠在蛇體內生長繁殖;最後,需要證明從蛇身上提出來的病毒有致病性(比如用猴子進行測試)。
在一些急性傳染病流行的時候,科學家需要盡快公佈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學雜誌也應該盡快去發表學術論文,但這一切都應該在維持科學嚴謹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將帶來負面效果,就拿這篇研究論文來說,它會誤導公眾認為「蛇很可能就是傳染源」,從而導致人們忽略真正的傳染源。
追溯 2019-nCoV 起源
2019 年 12 月 30 日,湖北省武漢市聚集性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消息傳出。
2020 年 1 月 7 日,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經測序,獲得其全基因組序列,隨後得到公佈。
20 日,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採訪中指出,這次疫情的源頭主要在武漢當地海鮮市場,實際上這個海鮮市場裡賣的大多不是海鮮,而是「野味」,也就是野生動物。
22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公開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這裡出售家禽、蛇、蝙蝠等野生動物。
實際上,2003 年的 SARS 病毒來自果子狸,由果子狸傳染給人,而這場由 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研究者的目光也再次鎖定在野生動物身上。
21 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於《中國科學:生命科學》(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發表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
該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 的病毒外類群都為蝙蝠中的冠狀病毒 HKU9-1,而許多與冠狀病毒有聯繫的人類感染冠狀病毒都和蝙蝠有關,許多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都是蝙蝠,該研究指出蝙蝠很有可能就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原生宿主,經過演化變異,完成了蝙蝠-人的傳播。不過,從蝙蝠到人可能還存在更多的中間宿主。
據了解,該病毒是通過對病毒 RNA 基因組測序確定的,病毒 RNA 序列的確定使開發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方法成為可能。
截止目前,新型肺炎疫情在中國春運期間下正有向全國各地級市擴散的趨勢,據中國官方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1 月 23 日上午 12 時,全國總共已有 29 個省市共計確診 585 例,疑似 393 例,治癒 28 例,死亡 17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