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竟然也會造成生理慢性全身疼痛?中央研究院 5 日與科技部舉行記者會,宣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研究論文已於 9 月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國際風濕免疫科》(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中研院指出,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種很常見卻神祕的疼痛病。成年人中約 2%~6% 罹患此病,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由於纖維肌痛症和一般肌肉發炎性疼痛疾病不同,抽血檢查通常呈現正常結果,故病人常於各科門診詳細檢查後卻沒有發現明確病因。現階段處理仍以緩解症狀為主。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以噪音刺激為心理壓力源,研究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此外,研究也發現反覆壓力曝露會引發生物體內產生過量氧化壓力,導致疼痛訊號活化,造成慢性疼痛過敏感表現。研究也發現,藉由抑制氧化脂質 LPC16:0 生成,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在動物實驗可有效減輕壓力造成的疼痛反應。此發現目前正在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用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中研院表示,此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跨領域團隊研究結果不僅提供心理壓力可誘發慢性生理疼痛的直接實驗性證據,為過去長期臨床觀察性研究結果提供病生理機轉的合理解釋,也為未來纖維肌痛症研究提供良好的轉譯研究平台。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左起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李政翰博士、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科技部生科司陳鴻震司長、高醫附設醫院神經部洪志憲醫師,來源:科技部)